徽州文化是平民文化还是贵族文化的讨论综述

2011-10-24来源 : 互联网

贵族一词,*早出自于《三国志•魏陈思王植》:“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词源》贵族条目解释是:“显贵的家族”。魏晋以前,显赫家族还较多,如三国时的袁绍,人称“四世三公”,出身名门贵族,也可说是贵族。后来贵族的提法逐渐冷清,可能与魏晋之后门阀观念逐渐淡薄,历代又以科举取仕,使得平民百姓也能进入上流社会有关。清代的王公虽然有世袭,但变数较大。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贵族是指奴隶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贵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欧洲的贵族是世袭的,并有皇室封赐的爵位。西方如英法等国,是讲究世袭等级的,如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等,世袭的,形成了一个阶层,就是贵族。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交圈子,并且世袭,保持一个家族长盛不衰。从这种意义上说,徽州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贵族,中国的贵族也仅限于皇室。贵族的概念,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也是存在的。贵族是血统,更是身份的象征。贵族与经济地位无关。从广义上讲,在当地有一定名望、资产、门第的,也可以视为贵族。中国也有贵族,比如在战国时代,七国与周室的王族成员就是贵族。蒙古的王公,西南民族的土司阶层,都是名实相符的贵族阶层。

按此广义解释,徽州历史上应该有贵族。但中国人对此观念比较淡薄。如说是官宦人家,显赫世家,就会得到认同。贵族在中国格外脆弱,所以难以发展所谓的贵族文化。例如那些通过考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宰相、尚书的家族。如绩溪的越国公汪华家族、歙县的曹振庸家族等。他们的贵族文化泛化到宗族文化之中方得以留存和刻意彰显。

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如此森严和完善,处于上层的就可以称为贵族。中国在奴隶社会有世袭的爵位制度,分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进入封建社会改为封王,并且异性很难封王.只是分封的王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一个群体。而分封大臣的爵位,很少能世袭,都是***的.所以,在中国很难保持一个稳定的、具一定规模的贵族(姑且这么叫)群体。随着社会的更替,成则王候败者寇,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所以中国的贵族观念比较淡薄。

我们看到,徽州宗族的观念要大大地胜过贵族的观念。其原因也是值得探讨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讨论,我们可以理解贵族为上流社会、统*阶级、富商显达等等,与普通百姓相对的那一部分人。在一些人的概念中,贵族是世袭的,因中国的朝代变幻频繁,中国的确没有贵族了,因此徽州不可能有贵族。但中国没有贵族不等于中国没有贵族文化,因为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如孔子家族,到过曲阜“三孔”的人谁能否定那不是贵族文化?徽州人的先祖中原大族其实就是中原贵族,正是中原这些贵族们徽州人才如此重教育、重生态、重经商、重升官、重家族、重子嗣。徽州的宗族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主流文化,他其实就是徽州的贵族文化的一个变种,因为他的胚胎是贵族文化,却植根在徽州的山山水水,并且顽强坚定地平民化生长着。

徽州的大族名族是不是贵族呢?徽州的大族构建始自明,歙休格局稳定*早,部分地区迟至清末仍在构建。大族构建的基石是财力,大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存竞争。徽州的大族构建有三个必备条件:宗祠、宗谱、人才。只有此三者必备,得到乡邻的认同,才能称为大族。脱离了具体宗派的姓氏感觉良好,毫无现实意义,至少在当时没人会买你的帐。徽宁的伴当和世仆,可是什么姓都有的。在**的平民社会,谁也别提自己有多高贵。

的确,徽州地域狭小,人口不多,没有形成大都市,也不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社会上流群体并没有在徽州生活和活动,徽商和徽州官绅主要活动场所并不在徽州,所以徽州的贵族气氛非常淡薄。加之徽州人宗族观念浓厚,在一个家族里,富人与穷人同在(按辈份享受特权),尤其是祭礼节庆之日,同宗一族同乐同行,也不利于贵族精神的发展。所以,这也是徽州没有形成贵族的原因。

这样就很明白了,贵族是少数人的事情,贵族文化只在极少数人的范围内流传。显然与平民文化的特质不相符合。文化不论肇因为谁,属性还是要从结果上分析。徽商当初也是被人当作没有文化的典型的,有空可以翻翻三言两拍,即使有些描写有夸大的成分,但至少也有部分的事实与合理成分在其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必然要开始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品消费是一方面,对高雅艺术的追捧又是一方面。徽州的文化积淀不是生而有之,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徽商的雄厚财力支持才使得徽州人才辈出。与血统无关。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