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皖南低山丘陵 透着寂静的朦胧

2011-10-31来源 : 互联网

深秋时节,汽车颠簸在皖南的低山丘陵间。窗外,清晨的雾色恍若淡薄的轻纱,透着寂静的朦胧……

这是通往黟县西递村的道路,山间小道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真的难以想象,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徽州人外出究竟曾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

徽州,亦称新安,地处万山之中,在古代,徽州人外出,通常只能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动辄走上十几里、几十里路。故而,走惯了山间鸟道的徽州人,在平 地上也往往安步当车。清儒顾炎武在《肇域志》中曾经谈到,一些徽州人“短褐至,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徒步跋涉数千里晋京赶考,“而吝舆马之费”,旁人 一打听,原来家中都是拥赀千万的*富。这在其他地区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徽州人而言,却实在是一种习惯成自然。

同车的一位黟县农妇告诉我,她家每人仅有六分五地,而怀中的那位三岁男童则因“生也晚”而已无地可分。在历史上,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 路加田园”的说法。由于地狭人稠,本地每年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口粮。因此,徽州人颇像希罗多德笔下的希腊民族,“一生下来就是由贫穷哺育 的”。为了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他们不得不向外拓展,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就这样,大批的徽州人怀揣几两碎银,挟着《士商 要览》、《**路程图引》,呼朋引类地外出经商,以致于“无徽不成镇”的俗谚在长江沿线尽人皆知。

生意场上,徽州人生性俭朴,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所以“徽州算盘”的名气蜚声远近。各地的盐业、典当、木材、粮食、茶叶和海外贸易等许多行业,都被徽州人所垄断。其中,盐、当、木商人号称“闭关时代三大商”,获利**。

由于无远弗届,见识多广,徽州人的性格特征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 尹:《睡庵集》卷二三)富裕的徽商以深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将当时全国各地*精致的东西都带回到了徽州本土。反映在皖南的传统村落中,就表现为无论是整体 环境还是单体民居,在质量和艺术水准上均属上乘。

记得从前在旧书摊上曾看过一本书,书名一时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乾隆刚刚龙驭宾天,才亲政的嘉庆皇帝就查抄了权臣和申的家产。在抄家清单上,赫然列 有“徽式新屋一所七进,共六百二十间”。当时并不清楚“徽式新屋”究竟指的是什么,只知道那该是一种相当时髦的居住形式。后来见到清人*泳的一个说法:

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之工匠断断不能也。(《履园丛话》卷十二)

在清代,扬州是大批徽州盐商麇居之地,民居建筑“结构曲如才子笔”,主要就反映了徽派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总体创意上,而且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中均 颇具特色。以后者言之,*为突出的就表现为徽派建筑中的精雕细刻。*泳曾指出:“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盛,亦*巧”。在“刀头具眼,指节灵 通”的徽州匠师手下,不论是清新淡雅的砖雕,华美姿丰的木雕,还是浑厚潇洒的石雕,无不巧夺天工。从这些**的“徽州三雕”中,人们不难看出“徽派版画” 和“新安画派”的艺术根基,更不难看出徽商是如何凭藉着*大的财力,用*为精美的方式向世人故咀呕罩菸幕亩捞啬诤?br> 在明清徽州的一府六县中,黟县是个山陬水滨的荒僻小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方才蔚然成风,但却出过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据说,胡贯三是西递胡氏二十世 祖,他曾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各大商埠中经营了几十家的典当铺和*庄,资产折合白银数**两,聚族而居的西递村正是因为胡贯三的原因而臻于极盛。西递的宅院 *多时曾达六百幢,有两条大街,九十九条小巷,烟*人丁相当繁盛。迄至今日,虽然历经了一百余年的世事沧桑,仍然保留有明清民居三百余幢,其中,保存完好 的多达一百二十四幢。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 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