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厂闷声发大财

2011-12-01来源 : 互联网


  “虽然很多地炼喊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策略。很多地炼这几年实际在"闷声发大财"。”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据一名在山东某家大型地炼工作了一年的员工这样描述他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普通车间技术工人,实行的是“四班三倒”工作制,即每工作8小时休息24小时;除检修期外,其余时间都是满负荷生产。每个月可拿到1000多元基本工资、2000多元奖金,加上各种补贴并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净收入可达4000多元。

  “我们每年年底还会发放一笔奖金。去年,**还给每名员工发了5000元的额外奖励。”他笑称,公司福利好、氛围好,也比较稳定,因此很愿意在公司长期发展。


  山东是我国地炼数量*多、*集中的省份,可谓全国地炼的缩影。据了解山东的地炼多集中在东营、淄博两地:东营因为背靠胜利油田,淄博则因为坐拥齐鲁石化,有人力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这些地炼,有的是单纯民企,有的由原先的国企改制或剥离而来,还有的由上市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其中也不乏地方**的参股。

  据易贸集团副总裁钟健介绍,2008年以来,山东地炼的原油和燃料油加工量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目前月均柴油产量在150万吨至200万吨之间,汽油产量在50万吨至100万吨,2011年的汽柴油产量可能超过2000万吨。

 

  为何“”*亏,而夹缝中成长的地炼却能**?据了解地炼运作不外乎以下三个环节:

  *先,通过每年的燃料油配额获得燃料油。燃料油是指原油经蒸馏而留下的黑色粘稠残余物。一家山东地炼企业原料业务部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燃料油的配额需要企业向****申请,要满足一定的资质并办理各项手续。“每家能获得的燃料油量不等,要看各家的能力和关系,关系比较好的一年大概几十万吨,也有少数获得上**吨的。”他称,除配额外,地炼企业也会通过燃料油贸易商获得部分燃料油进行补足。

  其次,对燃料油进行加工。由于不同地炼之间装置、技术的差异,收益也不尽相同。“如果装置齐全,除成品油外还可以炼制出各种化工产品。装置越齐全,加工链越长,利润空间就越高。”一位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而一些燃料油贸易商也会在销售燃料油的同时,为地炼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帮助其分析何种燃料油适合何种装置,从而提高炼油效率。

  *后,将产品卖给民营加油站、民营批发企业甚至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这三种渠道的批发价一般都是一样的。不过"批零倒挂"的时候,民营批发企业和民营加油站就不会买我们的油了。”上述地炼企业负责人补充道,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企,鉴于对方采购量比较大,有时价格也会优惠一点。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环节哪里可以挤出利润?据了解,销售环节利润*多。由于地炼**按市场化运作,有利可图才开工,无利可*便可选择停运。因此,在原油价格波动时,地炼可以灵活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加工量和价格的调整,而不会出现国有企业因“保供”而导致的亏损。而且地炼在销售时通常按照零售价格出售,毛利也较高。

  对于“加工燃料油亏损”的说法,有地炼人士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个“怎么算账”的问题。若只计算炼油阶段的利润,亏损可能性较大;但由于许多炼厂都延长了加工链,还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因此综合算起来还是**的。但对于加工燃料油的具体成本和利润几何,大部分炼厂都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地炼采取较低的安全标准、环保手段或劳工费用来降低成本。地方**也会通过补贴等方式给予地炼支持。这些都成为地炼利润的来源。”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道。


  地炼发展超乎预期,而重压其上的石**业垄断也从未消失。地炼与国有石油企业享受到的一系列政策、机会和条件均不对等,两者间的“爱恨纠葛”也不断上演。

  “油源不对等”一直是两者矛盾*集中的焦点。尽管地炼获得原油的渠道有所打开,但长期以来,其油源仍以燃料油为主,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较高。“对同样多的燃料油和原油进行加工,得到的成品油的量后者可能是前者的7、8倍。”一位地炼企业人员这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加工燃料油的外部环境也日益恶化。2009年我国实行了燃料油消费税改革,税率从此前的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据估算,地炼加工燃料油的成本将因此增加950元/吨。此外,俄罗斯、韩国、中东等燃料油输出地区由于本身二次深加工装置在增加,因此对华供应减少,使得燃料油油源变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燃料油来源变窄,获得原油的大门又始终半遮半掩。据我国相关规定,目前原油的进口权掌握在三大油以及珠海振荣、中化集团五家国有公司手中。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将从2002年起下达原油进口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配额量每年递增15%,直至**管制解除,但时至今日远未放开。此外,非国营贸易配额进口的原油只能供给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炼厂。

  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年报显示,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分别达2.36亿吨和1.65亿吨。手握如此丰厚油源,两者今年前三季度的炼油业务却分别亏损达415亿元和230.9亿元。“能盈利的没油炼,有油炼的却*亏”,这种怪现象不免令老百姓费解。

  此外,在地炼看来,除了油源“受歧视”,销售渠道也大部分为两大油所掌控。“相比两大油庞大的营销网络,我们的销售渠道较少,通常只有一些民营批发企业和民营加油站。既然*上游的业务已被垄断,那么下游销售板块就应该放开让民营企业充分竞争。”一位地炼**这样说道。

 
小编结语:
实际上,近年来地炼“无油可炼”的瓶颈得到缓解,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国企与部分地炼的合作,使得其原油获取渠道有所开拓。另一方面,国企在销售上也不是没有支持。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地炼的发展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国有石油企业的“输血”。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