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小视通胀态势

2012-03-22来源 : 互联网

由于基数原因,2011年下半年CPI中的翘尾因素逐月下降,从7月份的3.3个百分点,到12月份的归零,大幅减缓了CPI同比数据的上扬推力,翘尾因素已基本消失,12月份物价4.1%涨幅全部归于新涨价因素。

                                                                                                                             

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年,1月和2月的平均全年CPI为3.9%,这个数据是已经排除了季节性因素影响的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潜在通胀压力。

未来,中国控通胀**不能盲目乐观,当需求型、货币型以及输入型通胀消退的时候,成本型通胀却正在逼近。从中国通胀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尽管短期内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可控,但长期压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要素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将成为中国新的通胀压力。

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将是长期刚性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长期性价格上涨压力凸显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正濒临“刘易斯拐点”的时间窗口,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有望继续深化,而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等也长期偏低,需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得以调整,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农民增收,这些都必将带来长期通胀的压力。

但是,对于这类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也称成本推动型通胀),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从某种程度而言,劳动力、环境、能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应该是对长期以来要素价格失衡的一种回补,这是结构调整必须承受的转型阵痛,是中国必须做也非做不可的改革。

事实上,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相比较,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会在短期内造成比较剧烈的波动,形成比较大的外部冲击和经济压力;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影响会相对温和,但它也将是长期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会使得做实体经济的企业感受的更真切,如果成本大幅提高,但销售价格却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在双向挤压下,很多实体企业的利润就会迅速变薄,甚至可能陷入所谓的“三明*陷阱”。

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加快转型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和调控需求解决,应该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成本推动型通胀长期化,这将对中国经济形成持久性挑战。

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化红利的中国正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可以说,多年来,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症结所在。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的价值洼地。

小编还了解到,当前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中国开始重估生产要素价格,这必然压缩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