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华。女,1951年9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一附中, 1969年应征入伍,在昆明军区服役14年,1983年1月转业到全国妇联机关党委,1984年6月调入中国妇女报社,现任副总编。1993年创办《农家女》杂志。曾获得“**女能人奖”、“英国妇女出版创新奖”和“**妇女年度**力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农家女发展事业。
1993年,一心想办一个以“单身世界”为主题的刊物的谢丽华阴差阳错从**手里接过了《农家女》杂志,攥着“娘家”《中国妇女报》借给她的6万元三年期借款,谢丽华不免忐忑:“除了我的工资和这6万块*,新杂志的一切开支全部由我来担,好像一下子被逼到了创业的绝境。”
1993年的月刊《农家女》8毛*一本,一年9块6,每期印5万册。头三年,由于没宣传经费,谢丽华依靠个人能力四处奔走,订阅数从1万册上升到8万多册,但受阅读群体低消费特点影响,杂志几乎没有广告,而6万块*在头半年就已所剩无几。
拉不来广告,发行也很困难。“那三年我几乎没有个人消费,全部精力放在杂志上。做了就要做好,但我没想到会这么难。”
一次偶然,谢丽华遇到了一位名噪一时的股票操盘手。该资本能手提出,带50万入股杂志社,但需将杂志办成一本知识性的黄页式刊物。为了生存,谢丽华拿出诚意当即改了一期,对方则为杂志注入5万元资金。
实际上,这位操盘手是希望借杂志在北京买房。“当时外地人在京不能购房,他提出由他出*,但以杂志社名义购房,然后杂志社用房作抵押到银行贷款50万。”
“这在商业上再正常不过,但于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谢丽华坦言,在一点点地知道了合作者的真实想法后,她将*撤了出来。“对于刚创刊的杂志,责任感和价值观让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市场操作。”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广告和投资的市场之路都走不通的时候,谢丽华遇到了运作公益项目的机遇。
1995年,通过冰心女儿吴青的介绍,谢丽华认识了已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的福特基金会驻中国的项目官员白梅女士。在听了她创办《农家女》的坎坷后,白梅当下决定先订一万册杂志,通过福特基金会向中国贫困地区妇女赠阅。
“只要有了这一万本赠阅,杂志就能存活下来。”在白梅的指导下,谢丽华开始学习写申请争取非**组织的妇女项目资金。不久就和福特基金会合作开办了生殖健康专栏,福特基金成了赞助者,谢丽华的天地由此变得广阔。
谢丽华就是这样通过她的一步步努力,让《农家女》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谢丽华的成功是在非**组织中实属少见的,谢丽华说:“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只要有心,就有很多机会。”
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咨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