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对中国金融目前阶段的“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直接事关能否正确选择的中国金融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发展战略,*要问题。夏斌说。
我国需要尽快建立起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涉及经济领域包括经济结构方方面面的内容,核心是需要进一步贯彻竞争的市场化导向原则。当然,金融的发展不能过分超越经济的发展,不能为发展金融而发展金融。金融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金融工具的种类与技术也并不是越复杂、越“**”越好。简单地通过推动信贷扩张,走金融拉动型增长道路,并不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再次,上述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以及当今中国金融现实表明,我国在战略过渡期内,既要不断追求金融的**化,又要保持有限的金融**化。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尽管仍有可能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但是,相对于21世纪**个10年,平均增速将会放缓。因此,面对较高的储蓄率和危机后**经济失衡的调整压力,加上环境资源压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和随社会**制度改革进展后养老金池逐渐放大的压力等,这一系列压力,要求中国必须以过去未曾有过注意力,着眼于在境内境外两个金融市场中配置各种资源,谋取更多的境外净资产收益和自然资源配置的控制力。这决定了中国再也不能埋头于国内金融的发展,必须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金融事务,争取在**金融平台上的更大话语权。对外开放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吸引外国资金、金融机构、操作技术的低水平思考,而是要放在国内**两个金融市场间的平衡中考虑。
金融**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概括其原因,一是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缺乏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需要从**社会直接引入。**经验表明,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比提供资金更为重要。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借助**金融市场,促进本国金融服务的改革和发展。三是经济的**化需要金融的**化加以配合。四是中国在一个时期内的储蓄与投资缺口,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加以调剂。五是参与**及区域性金融规则的制定,在**及地区金融市场上提高中国金融、货币的影响力,是大国经济体稳定增长及经济进一步崛起的必需。
促进我国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源仍然较为强劲:一是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二是**化(特别是服务业外包领域)及其相适应的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三是进一步趋向生产可能性边界及边界本身外移中的技术、制度的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资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