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砚石的发展历史

2013-11-11来源 : 互联网

属于“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其性质坚固,百世不朽;是融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其砚在文字书写中和人类文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砚磨之具,砚是与墨、笔伴生而发展的,至迟在秦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出土实物都足以证明砚已经普遍使用。

历代论砚,当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鲁砚、信州砚、温州砚、灵壁砚、贺*******为**,其中以前四者号称“四大名砚”。

由于歙石中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石英粉砂,以致石质优良,莹润细密,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扣之有声、抚之若肤、呵之水出、磨之无声、涤之易净、嫩而能坚、润而不滑、发墨益毫的特点,诚如苏东坡曾经赞颂的那样:该砚长期使用,“涩不留笔、滑不抱笔、瓜肤而谷里、金声而至德”。歙石除了具备其他砚材难以同时兼有的特点外,砚匠们还根据板岩结构的特点,注重正反两面的雕饰,令造型千姿百态、图式出神入化、镌工巧绝精妙、风格清新秀逸,故而成为中国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

据悉,歙砚始于公元700年左右,据宋洪迈《歙砚谱》记载:“唐开元中,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五代陶谷《清异录》又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由此见得,歙砚的开采和使用当早于开元之前。

歙石的产地主要集中于风景秀美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区之间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黎源一带。由于初唐至宋中叶,几县均属歙州府管辖,而砚石又多送至府*所在地歙县加工、集散,故而得名。在歙石散落的几个产地中,又以黎源龙尾山西麓武溪所出石质*佳,又称“龙尾砚”,或以其石花形状名为“罗纹砚”。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歙砚就已闻名于世,安徽省合肥市文管处即藏有一块唐开元五年制作的箕形砚(长20厘米,宽3.5厘米,上宽11厘米,下宽16厘米,1976年出土于合肥市铁路机务段工地)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歙砚在全国闻名是在南唐时期,因地方官吏将歙砚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而大受宠遇。精意翰墨的中主李縖十分重宝歙石,专门在歙州府设置了砚务,特选砚工高手李少做砚务官,搜求美石为御府制砚,歙砚逐渐开始盛行。而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拥有**的评价,并将徽州的龙尾砚,澄心堂纸,李廷痎墨三者并称,又合宣州陈氏紫毫笔为“新安四宝”,誉名“**之冠”。李氏败亡后,歙砚也随之停产。

宋景年间,校理*仙芝知歙州,查访到歙砚产地已被河水引入,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将大溪移还故道,石乃复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到了嘉年间,又大规模的开采了一次,从而使歙砚获得更大发展,技*****,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一跃而成为诸砚之冠。

当时**的文人雅士、书画之家对歙砚无不赞不绝口、竟相搜求。元代之后,歙石开采虽然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现在歙砚的生产,无论在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和发展,并且还将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重新的发掘了出来,同时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种,为名闻遐迩的歙砚制作业又增添了新的风采。

标签: 文房四宝歙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