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很大,商机也很多,善于发现才能赚的更多。一位家具业领袖曾说:“中国家具企业用了5年时间走完了欧洲企业30年的路。”不可否认,进入中国8年的宜家,正是这些本土家具企业近在眼前的榜样和标杆。他们究竟学了些什么?他们离真正的宜家还有多远?
面对宜家这样的国际巨头,一批顶尖的中国家具企业正在从简单的模仿进化到高明的学习,接下来,他们将发起挑战。
北京,东四环与北四环的拐角处,一个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比赛。
一方是全球家具业老大宜家(IKEA)。它那巨大而标志性的“蓝盒子”正傲立在四元桥畔。这里是宜家的中国旗舰店,仅次于瑞典总部的全球第二大卖场,投资近1亿美元,面积达43000平方米。
而另一方的阵地则紧密围绕在望和桥两侧,伊力诺伊、曲美、联邦、美克美家、标致等数十家本土家具厂商的专卖店鳞次栉比。虽然他们加在一起的力量,还远不能与宜家抗衡。但他们几乎都在关注和研究着宜家,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打败“巨人”。
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名消费者在宜家和它的学习者之间往返驻留。从设计、功能、价格、服务到氛围等各个方面,较量无处不在。
没有宜家,就没有今天的伊力诺依,一个大张旗鼓的宜家模仿者。
1995年,有过短暂室内设计学习经历的史晓燕回国创办了伊力诺依,主要销售高端家具。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使伊力诺依很快遇到瓶颈。史晓燕开始探索新模式,直到她看见宜家。“宜家开业时,我经常长时间地呆在那里研究。
他们卖的是北欧人的生活方式,且将家居概念无限放大,产品种类既宽又深,一个醋瓶子就有十几种。他们注重设计,仔细研究每件产品的功能和外形,看能否改进或降低成本,而且从设计到销售都突出宜家品牌。卖场形式也大大增加了客流。我当时就想,这些是未来的消费趋势。”
2002年前后,伊力诺依正式提出做“中国的宜家”。史晓燕说,“宜家在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同业态的竞争者,我希望伊力诺依能成为消费者的第二个选择。”
ZARA的成功给了史晓燕灵感。快速模仿,对于这个做了近十二年买手,周游于世界各地的女人来说并非难事。据业内人士透露,史晓燕经常四处观摩各大品牌的家具及家居用品,以自己的时尚触觉,捕捉那些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和喜爱的产品和设计元素。回来后加以模仿,或改良;对于价格较低的产品,便大多直接买回来加价出售,后者以东南亚等地商品居多。
史晓燕相信,迟早有一天,伊力诺依不会仅仅只卖家具,而且要像宜家一样卖生活方式。她越来越热衷于提及伊力诺依与宜家的差异。北欧人喜欢单一、中性的颜色,简约风格;中国人则偏爱鲜艳的色彩和带有民族情结的款式,因此伊力诺依定位于“新古典、后现代”的亚洲风格。二来,宜家走平民化路线,低成本、大销量;而伊力诺依走中高端路线,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目标顾客是强调生活品味的中产阶级、时尚白领。
但要让顾客感受到伊力诺依的不同,她需要增加样板间,加大体验营销的力度。宜家有70多个样板间,里面所有样品,消费者可以随便试坐试用。样板间里的商品总价并不便宜,但细分后的每件商品又都不贵,这些都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眼下,史晓燕正欲调整位于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的伊力诺依旗舰店,增加样板间,做成真正的消费体验馆。但伊力诺依不鼓励消费者过多“体验”。“宜家在中国的样品破损率是全球最高的,我们无法承担太多样品的破损。”一位伊力诺依的卖场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