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三线厂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1965年,在皖南这片美丽寂静的土地上,一支由上海数万干部员工组成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大军,静悄悄同时义无反顾地开进了这里的山沟,开始了前后长达24年的轰轰烈烈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他们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三线建设,奉献给了皖南深山。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的回忆。
全国“小三线”中规模*大
我们的车子从宽阔的马路拐上了一条山路,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行驶了十多分钟,终于在几栋老房子旁边停了下来。这些老房子一栋栋整齐地排列着,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大多数都是两层楼。下了车再往里走,我们看到了厂房、仓库、礼堂等。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感觉到当年应该是很漂亮的徽派风格。
这里,是旌德县孙村乡一个叫德善里的地方。而这些老房子,正是上世纪60年代皖南小三线之一的立新配件厂所遗留下来的。
1965年,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对于皖南小三线建设来说,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在皖南这片美丽寂静的土地上,一支由上海数万干部员工组成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大军,静悄悄同时义无反顾地开进了这里的山沟,开始了前后长达24年的轰轰烈烈的上海小三线建设。
陈兰志,安徽省**原副***,曾任省国防工办总工程师、省属军工企业**民技术**小组组长、省**三线调整办公室主任。据陈老介绍,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由上海工业、物资、建材、交运、卫生、电力等14个局所属65个单位包建开始,到1984年7月进行调整与交接给安徽前,共投资6.4亿元,在安徽南部的徽州、宣城、安庆3个地区的多个县境内建成81家军工单位,是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多、规模*大的一个。而仅仅一个旌德县,就建有立新配件厂、卫东器材厂、延安机械厂等12个三线厂和无线电计量站、材料供应站、仪电中学等配套服务性单位,成为全省三线厂建设*多的县。
为建这些三线厂,上海当时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229指挥部,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为什么叫229指挥部呢?这里面还有个故事:1965年5月,时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用事业办公室副主任罗白桦率领上海后方建设选点小组来皖南勘察和选址,确定建设上海后方。当时,为报国家计委以及文件来往之便,必须对该项目定名,但为了保密又不对外启用上海后方或上海小三线,就将罗白桦在上海市办公室的房间号码229室作为指挥部的名称。1965年11月30日,上海后方正式成立229指挥部。
和大别山区的三线厂一样,皖南的三线厂除了工厂外,也是学校、医院、食堂等五脏俱全。但与大别山区三线厂不一样的是,皖南的三线厂属上海的“后方”,行政管理上属于上海:厂内电话的区号是上海的,职工的户口是上海的,*安办案由上海公安负责。甚至连桃子、肥皂、牙膏等食品、生活用品都是从上海直接运送过来,“邻居那时就很羡慕我们家,时常能用到城市里的东西。”曾在立新配件厂工作过的孙村村民苏来旺就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