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飞地”生活

2014-05-23来源 : 互联网

1975年皖南三线厂职工子弟小学运动会比赛 

在1965-1988年前后24年的时间里,几万名上海的职工及其家属背井离乡,远赴皖南深山中开山炸石、架桥修路,辛勤工作,硬是在皖南建出了一方新天地。而在这一如今看来光辉无比的建设工程背后,却是上海“小三线”建设职工面临艰辛生活条件所表现出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且这一画面随着历史年轮的不断前进而越加清晰。

供应时代的物质“享受”

上海的小三线建在安徽的土地上,行政区划归属安徽,但职工的生活方式却**是海派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飞地”。从全国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来到皖南山区,各方面的落差自然是少不了的。

为了解决后方职工的日常生活,安定人心,上海源源不断地将包括肥皂、*柴、香烟、草纸、毛巾、手帕、民用线、电筒、电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药皂、胶鞋、塑料鞋、面盆、铝锅、口杯、热水瓶、针、纽扣、铅笔、铱金笔、练习本、信纸、信封、纸张、糖果、食糖和盐汽水等30多种生活物资,不远千里车轮滚滚地运往皖南小三线,而对于卡其布、的确良等紧俏物资也优先供应小三线职工。

这些供应物资在小三线职工的手里,除去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即与当地村民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实现各取所需。小三线本来是不需要化肥的,但一些企业还是向前方提出了申请,化肥拿到手后就去跟当地人换取鸡蛋和大闸蟹等。当时*为吃香的是肥皂票,因为上海供应的肥皂比安徽的要好很多,据说安徽生产的肥皂用半块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而小三线职工一张1.9元的肥皂票,就可以换到十几到20个鸡蛋。

日常所用基本能够解决之后,吃又面临着难题。蔬菜供应难以**,肉类更是不常有,本想通过当地农村种植的蔬菜满足职工之需,但却发现当地大部分地区蔬菜供应能力有限,一些地区可谓奇缺。于是,小三线企业和职工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实现食品的自给自足。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摆上餐桌的东西却成为了上海职工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螃蟹、黄鳝、甲鱼等被当地民众视为“异类”的河鲜类农副产品,很快便成为了后方职工改善生活的*选,节假日、周末便成为职工们打牙祭的日子。时间一长,当地人也开始加入下地捉“美味”的行列中,有点头脑的村民更是由此和上海人做起了买卖。

鸡蛋八分*一斤,大闸蟹两元*一斤,没有锅就放进铜壶去蒸、煮,八个、十个地吃,仿佛又回到了上海一样,甚至比在上海还要开心。山区出产的芝麻、山核桃、花生等土特产类食品也成为小三线职工返沪探亲的*选。每逢过年过节,上海定量供应的一些东西,在皖南却可以从老乡家里无限量地购买,返沪职工就大包小包将这些在上海也难以**足量供应的物产带回上海。面对如此的消费潜力,皖南当地人已嗅到了商机,抬高菜价成为**的选择,到当地人手里买菜,卖给上海人的比卖给当地人的要贵。职工们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去买菜的时候,就开始学本地乡音,这样菜自然就能够买到便宜的了。

就是在这简单的买卖过程中,还时而有趣事发生。据说有一位刚到三线厂的工人到镇里去买菜,问农民,“大闸蟹多少*一斤?”农民答,“八毛。”工人又问,“那蟹身卖五毛、蟹脚卖三毛,卖不卖?”农民说,“卖。”于是就把蟹脚拔下来,蟹身称五毛一斤、蟹脚三毛一斤卖给了这几个工人。

除依靠职工自身的努力外,小三线各个工厂也想尽办法解决食堂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养猪、种菜这些原本与工业生产无关的农活此时却成为改善伙食的灵丹妙药。利用厂前屋后开地种菜,利用食堂的泔水养猪,支持职工将所种蔬菜上交食堂、改善企业蔬菜供应成为了一剂良药。

还有的三线厂,职工利用厂边的荒山,依靠厂内职工有近1/3来自农村、有自己动手搞农副业生产的现实条件,很快就在荒山上开出了20亩土地,当年就收获蔬菜、杂粮一万余斤,还养了11头猪,后来规模更是逐年扩大,耕种土地达到31亩,收获蔬菜22万多斤,职工人均261斤;养猪313头,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吃上一斤多肉,还养鱼、养鹅、育蘑菇,忙得是不亦乐乎。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