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1928.4-1939.夏)】
80年前,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安徽大学于1928年4月在省城安庆创办。她是顺应**初年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当时安徽境内**的高等学府。学校*招预科生,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班,学员140人。8月设文法学院,招收本科生,内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者刘文典*任预科主任兼文法学院院长。1929年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法学院,设理学院,以符合当时国民*****《大学组织法》中“设有三院方可称为大学”之规定;1934年法学院奉令停办;1935年设农学院。从1928年至1937年,共培养了六届本科毕业生,计556人,另有预科毕业生和肄业生。学校十分注重教育质量,先后聘任教授150多人,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学者曾在此执教或主持校政,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史料表明,**安徽大学在当时全国**大学中名列第13位。学校图书设备逐年添置,到1938年已有图书18万册,理学院仪器设备完善,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了现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1939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学生西迁,借读于武汉大学,除安庆房舍外,全部图书和仪器设备分别移交给了**编译馆和设在湖南蓝田的**师范学院,教职员也随之流落至西南大后方。至此,具有10年办学历史和相当影响的**安徽大学宣告停办,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安徽大学(1946.9-1949.12)】
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月,国民*****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为**,校址仍在安庆,决定由朱光潜等12人组成筹委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一再恳辞,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
**安徽大学由***直辖,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机构为四院十三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哲学教育系;法学院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理学院设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农学院院长为齐坚如教授,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该系成立于1947年3月,系主任分别为沈寿铨教授、吴清泉教授和杨著诚教授),下设有大渡口农场、畜牧场。另设有大学先修班。学校的行政机构主要有教务、总务、训导三处。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仪器组和图书馆。总务处下设文书组、庶务组、出纳组、校医室。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体育组。
至1948年7月,全校有学生1245人,教职员315人。在安庆的3年中,先后任教的教授有71人,副教授35人,毕业学生729人。教师阵营较强,队伍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学者汤璪真、胡稼眙、潘重规、方重、束天民、刘乃敬、韦仲殷、张宗元、吴仲常、张文渊、雷瀚、黄叔寅、齐坚如等曾先后在此执教。**安大师生纯朴,学风优良,学生中的学术团体有40多个。影响较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六·二”学生罢课,1947年工友罢工和1948年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1949年4月22日,安庆解放。6月,南京军管会派军代表靳树鸿、黎洪模等四人接管**安大。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校园全部被淹。10月,奉华东局文教部令,**安徽大学迁来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12月4日,**安大全体教职员工携带着除校园、办公楼及房舍外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用具(“图书仪器百余箱,家具万余件”),连同教职工家属、家具和八头奶牛,乘南京军管会派的一艘登陆艇整体从安庆迁至芜湖。
【安徽大学(1949.12-1954.8)】
1949年12月,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许杰任主任委员。行政机关设有教务处、总务处、主委办公室、政治教育委员会。取消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共设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组)、史地、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教学与生活区分设在赭山、小官山、凤凰山和狮子山等处。创办了校刊《安大生活》(后改为《人民安大》)。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