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趣美,就是运用风趣的手法进行说理,使读者在领悟道理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真切而生动的艺术美。“理趣”的说法是宋代学者*先提出来的。包恢在《敝帚稿略》里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其中“状理则理趣浑然”一语,即指说理要说得有趣味,既要把道理讲深讲透,又要防止枯燥无味和直截了当,必须符合诗歌本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把理和趣有机统一到水**融的境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形象说理”。
提出诗歌创作要具备理趣美,是与宋诗侧重于说理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国古代诗歌的理趣美,在宋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苏轼等**诗人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充满理趣的诗作或诗句。例如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就是*有代表性的充满理趣的说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一个人如果陷于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个环境或事件的真相,就会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但是作者在说这个深刻道理时,是以自己身处庐山中看庐山的感受为喻,说横看侧看不一样,远处近处也不同,庐山的真面目之所以看不透,就因为自己身处庐山当中才感到迷茫,从而反证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看庐山。
古典诗歌的理趣美,更表现在一些**是写景或抒情的诗中,往往含有深刻说理的成分,使其中某些句子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令读者传诵千古。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从全诗看,这是一*描写农村风光的诗,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则既是实景描绘,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寓理于景,堪称理趣盎然。又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四句诗主要以白描手法写春江晓景,但第二句则隐示出一个很普遍的道理,即只有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某种事物,才能敏锐地发现与掌握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类似的诗例很多,如叶绍翁《游小园不值》里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卢梅坡《雪梅》里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和朱熹《春日》里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观书有感》里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都属于十分形象的说理,因而具有浓厚的理趣美。
注重理趣美虽然是宋诗的一大特点,但它的渊源却很早。清代**文学批评家、诗人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里就指出,《诗经》里就有许多风趣说理的诗句,“何等古妙”;到了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期,理趣美更见发扬。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是一*童叟尽知的五**作,其末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千古绝唱的哲理警语。又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都是具有理趣美的千古佳句,能够给人多方面深刻的警思。
诗歌贵有理趣美,是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重要特色,在作者要把诗的立意与艺术形式和谐**地统一,在读者要做到在欣赏诗的艺术美的同时,敏锐而深刻地领悟诗中所寓含的道理。只有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使诗歌的理趣美发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