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他从不低调,轰轰烈烈的中学乐队生涯、高考轻松步入清华园、大学的院学生会副主席……都给了他“习惯被崇拜”的资本,但真正让他觉得自己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是现在他可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在北京找到更好的工作、。
“我们在北京多所高校的经管学院举行职场经验分享会时,每次在会场的*后一排总有一个穿着朴素的男孩怯生生地听着。起初我们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男孩和一位农妇一起走进了会场……”这是男孩的母亲,来自青海的一个山村,考上北京高校让他成为全村的骄傲,但没想到已经面临毕业,工作却八字还没一撇,王迈和伙伴们一面帮助男孩熟悉面试技巧、规划职业方向,一面联系招聘单位,终于在一个月后男孩找到一份满意的国企工作。
王迈说,这件事让他一下明白,原来北京还有那么多学生在为一份他们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而奔波、在为如何留在这座充满着光环和机遇的城市而苦恼。
舍掉**年薪回到原点当过来人
进京不足十载就敢自称“过来人”?王迈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他对此保持一贯的自信。“其实,当一名过来人的感觉特别好,尤其是你真的能帮别人成功就业、改变命运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做成一笔投行交易还要大。”王迈说起话来笑声出现的频率很高,自信中隐约透着点霸气。据他的弟兄评价,这叫“兼具大学生和经理人的气质”。
在天使投资人的帮助下,王迈和原商学院内部求职互助社团成立了帮助大学生进行求职辅导、职业规划的公司,“因为北京有*多的过来人资源和*多的想要成为过来人的群体。
至于那份年薪**的工作,由于工作所在地的香港没有归属感可言,一年合同期满时,王迈就退出了,回归自己的创业团队。回到北京,在清华东门外这个可以给他极度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地方,他预言,自己将开始下一段**。
离开老家整整八年了,王迈却至今仍是他中学母校的一个**。“我习惯被人崇拜。”王迈坐在中关村自己那间略显局促的办公室里很坦然地说,眉宇间淡定多于骄傲。翻开他的工作日程簿,招聘、业务拓展、拜访客户……“档期”排得满满当当。下个月,公司即将搬迁至附近一处宽敞得多的写字楼,这成为他和弟兄们近期*上心的大事。“北京是一个可以实现你各种梦想的地方,但前提是,你必须做好准备。”
本期客座
王迈26岁,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来京整8年,2007年看准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市场诉求,组团创业。期间曾在香港工作一年,随后放弃**年薪的工作,专心回归创业团队。
致北京客
我想对所有和曾经的我一样,想要留在北京或是来到北京工作、即将成为新北京客的大学生们说,你决定留北京之前,一定要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这里有我的发展目标吗?二、关于我的目标,我准备好了吗?
要知道,在北京生存的外地人通常是两种状态,要么就踏踏实实奋斗在这里扎下根来,要么就漫无目的地漂着、混着。如果你想成为**种人,那么找准目标、认清自己无疑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