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大王李长杰:13年创造45亿财富

2014-06-24来源 : 互联网

抛去企业家的身份,无言的李长杰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儒者。
西服笔挺、面容白晰、书画飘香、家具仿古……会客室里的李长杰,形象、背景似乎难以和他的“空调与制冷铜管****”等诸多光环联系在一起。有关这位金龙精密铜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龙)***的*新消息是,美国*大的铜管企业Wolverine公司已经进入他的并购视野,而其投资1亿美元的墨西哥生产基地将于年底投产……

今年3月12日,***总理亲切接见出席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在听取李长杰关于金龙的汇报后坦言,“我听了以后也为你骄傲”。

“金龙**化战略的底线是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求解。“这个底线不能给你说……”李长杰仰天大笑,“——就是吃掉他们啊!”

3月30日上午,采访在这样的“肆意狂狷”中开场。

“金龙式”扩张路线图

其实,在公众的视野里,李长杰的这种**之风并不鲜见。

2006年3月,国内外铜价持续高涨。作为价格风向标的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徘徊在“近年来的历史*高区域”。金龙作为家电制造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大的压力无可避免。当时,欲对金龙进行战略投资、且已与之“热恋”一年的摩根士丹利悄然遁去(见本刊2006年12期“‘摩根-金龙’热恋缘何骤冷?”),李长杰却放言“无所谓”。

2006年年底,金龙的成绩单“出炉”:完成销售收入110亿元,出口3.7亿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绝地突围,李长杰如何运筹?

“我们通过战略合作取胜。”李长杰向《中国经济周刊》畅谈他的“合纵连横”。目前,海尔、格力、美的、科龙,美国约克、特灵,韩国LG、三星,日本夏普、松下、富士通等**企业皆为金龙长期合作伙伴。“他们困难时我支持他们一点,我困难时他们支持我一点。这样做不仅能避免了恶性竞争,同时对价格的稳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一个就是规模。我们一个集团的生产规模比日本全国的生产规模还要大,超过他们10万吨。”李长杰说。
而在这背后,是金龙近年来在扩张路上的狂飙突进——1998年,收购山东“新龙铜管”,并在青岛建厂,产品直供海尔、海信;1999年,投资1.5亿元在本部建成两条生产线,**服务新飞;2001年,收购山东“新宇铜管”、兼并中科院713所,并与日方投资2.5亿元,在上海浦东建厂,同时将日资无锡川村毛细管企业收至麾下;2004年,控股江苏“太仓铜材”,使之与上海生产基地互为犄角,产品就近主供春兰、奥克斯等长三角家电企业……

目前,金龙在国内精密铜管市场已占有“半壁江山”,并以年递增200%的速度批量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洲、中东及东南亚地区。

在李长杰的语境中,技术与品质则是金龙的另一对抗御风险的杀手锏——一台空调大概要用4~5公斤铜管,铜管的质量决定着制冷产品的质量成本与工艺水平。要做出高精度的内螺纹铜管,其难度堪称“工业微雕”。1994年以前,由于缺乏技术,国内冰箱、空调所需铜管几乎全靠进口,“洋铜管”长期以虚高的价格死死“卡”着国内制冷企业的脖子。

1995年初,李长杰上任时金龙已负债1亿元、累计亏损4400万元,他给奄奄一息的企业开出的药方是:用技术创新做企业重生的“起搏器”。

近年来,金龙对外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日本岐阜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联盟,对内不惜血本进行技术创新,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均在1.5亿元左右,并因此取得了600多项技术成果、60项专利技术和6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权。

对尖端技术的独家掌控,使金龙的对外依存大为削减。某国外设备供应商曾在一次谈判中幽默地向李长杰诉苦:“过去你们进口设备像买我们的大衣,套在里面的西装、内裤有啥买啥,前些时候你们还挑着买我们的西装,可现在你们感兴趣的只有我们的内裤了!”

李长杰的“老板营造计划”

年逾花甲的李长杰崇尚人的本真。在其管理词典里,“真实”更是企业文化的坚硬内核。

“在金龙集团,你必须靠你的真实来面对未来,靠你的错误与正确面对未来,错误也应该是光明磊落的错误!”李长杰的坦率令人惊诧,“我看不惯社会上的那些虚伪浮躁,一是不愿意参加这样的会议,二是不愿意这些现象在我面前出现!”
或许正是缘于此,这位手握金龙权杖的富豪如今丝毫没有给人已登临“神坛”的感觉。相反,他敏锐的洞察与理性的分析反而为其经营智慧增添了一层“大彻大悟”般的神彩。

或许,金龙的“老板营造计划”*能诠释李长杰的这种崇尚本真的思想。

事实上,李长杰的“老板营造计划”之所以出笼还有历史的原因——13年前,金龙债台高筑,废品堆积如山,

员工情绪不稳。为了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原来的企业负责人让自己的副职们搬上凳子,轮流到现场监督工人干活,而效果却很不理想。

作为铜管制造设备与技术引进的主要负责人,洞察已久的李长杰发现,当时金龙困局难解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技术“瓶颈”的制约,是员工对工艺流程的不熟悉、是员工对专利技术的不掌握,但其实深层次原因却是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管理、技术、销售等一切事情都由厂长一人劳神,而工人的智商则全是跟着领导走。工作根本用不着思考,更枉谈责任与创新——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李长杰深恶痛绝。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