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经历却永远是弥足珍贵的。”古永锵突然平静下来,看着对面的记者说。就在前一刻,因为优酷上市成功而带来的喜悦仍在源源散发出来。
都有点想不到,这个在10年间亲手将搜狐、优酷两大互联网企业送到美国资本市场的人,已经是在中国互联网摸爬滚打了11年的老兵了。他也是**个回到国内打拼的斯坦福MBA高材生。
1998年8月,现在已经是TOM网总裁的冯珏介绍古永锵和张朝阳相识,当时两人在北京**大饭店,古永锵一杯绿茶,张朝阳一杯咖啡。本来还在富国投资的古永锵约张朝阳,是想着来谈给他投资的,没想到一聊对互联网的看法,发现彼此都很认同。履历也很相同:两人一个在美国东海岸待了10年,一个在西海岸待了10年。于是变成了张朝阳不要他的投资,转而邀请他加盟搜狐。这一邀请也启动了古永锵在国内互联网的真正从业之旅。
古永锵事后多次谈起,“这次跳槽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知道,从富国到搜狐是一次减薪换工作的过程,“当时的确考虑过很多问题,不过*终还是接受了,在我心目中,搜狐是一支走势会大好的绩优股”。
而他接触互联网还要往前推至1992年。那一年,已经在贝恩咨询工作多时的古永锵重回斯坦福进修MBA课程。当时**互联网正处在萌发期并迅速崛起,古永锵成为*早接触到电子邮件的**批人,同一时期,网景、思科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翘楚。1994年MBA班毕业后,同班同学陆续加入了上述大公司,古永锵则因为这些接触而有了创业的想法。
“随着电邮、上网、网景公司这些词开始流行,我当时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做和投资相关的事,和中国相关的事。”这时,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已经悄悄开始热门,古永锵直接选择了回到国内,那一年,他28岁。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古永锵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内地人,相反,他1966年出生在中国香港、14岁*自留学澳洲、20岁举家迁往美国。古永锵对此解释,“是情感诉求和机遇使然”。
很多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情节,就是很想回国看看,很想在自己的土壤上奋斗一番事业,这种强烈的愿望促成了他回国的决心;再就是恰好有富国的这个机会,“当时我们说富国的使命是‘富强中国’,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而在那个年代,我却看到了国内的机会在向游子招手。”
同年与古永锵回国的MBA同学中,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新浪前CEO茅道临。
“当时的发展环境下有过一个观点,认为做互联网*大的玩法只能是门户网站。98年时,我们和富国董事长严慈亮认真地聊过这个想法,他也是当时*早回国的一批人之一,对国内互联网的未来有很清晰思路和想法。那会儿聊起:富国有这么多媒体资产,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