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创业故事

2015-01-20来源 : 互联网

东方网5月4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戴眼镜的曾宪凯身材娇小,但站到鱼塘边的时候,却显示出别样的潇洒。从塑料桶里舀上一大勺,大力一甩,散落在棉网围拢的“喂食区”里。这个动作像是一种提示:鱼儿们的饭点又到了。瞬间,几百条鱼苗迅速聚拢到“食堂”里争*食物,场面颇有些壮观。在青浦已创业8年的曾宪凯看着这一切,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不爱城市爱农村

“这不就是*流行的健康原生态吗?”

汽车沿着高速路,从城市驶进乡村。从公路边的岔路拐进一扇铁门,看门狗见人就不停叫唤。左手边是鱼塘,右手边是简易的农舍。

这扇铁门里住着两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曾宪凯一家住的地方。这里是他承包的第二片鱼塘,总面积40多亩,目前正在养殖的是又一种新的试验品昂刺鱼。

从湖南农村家庭长大,作为当地颇为稀罕的大学生,更是从全省考生中挤进了为数不多的来上海念大学的名额,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有些“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意味,或许他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的未来都应该就此转向。但今年35岁的曾宪凯却来到了城市里的新农村青浦练塘镇,养起了鱼。

见到曾宪凯的时候,他穿着便装皮鞋,揣着手提包,干起活儿来相当利索。当他用手推一推鼻梁上的眼镜的时候,才让人想起来,这是一个水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懂得科学养殖的“知识分子”。

走进农舍,里面的设施相当简陋,居然还用着农村的土灶头,屋里也没有太多陈设。农舍外的田地里种着各式蔬菜,外头还圈养着几只肥壮的鸡。“在这里和在老家一样,我也习惯了。不过上海的农村生活还更机械化一些,比老家先进多了。”看得出来,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健康原生态吗?”

这片40亩的鱼塘上泊着一只小船,船上放着些工具。曾宪凯定期就要自己划船到鱼塘**,清理、撒药、查看鱼儿的状况……尤其是随着天气转热,这样的规定动作变得更加要紧。偌大的池塘,这样一趟“出巡”要花好一阵子,全部由他一个人包办,既费神又费力,每次上岸便要大喘一口气,大抹一把汗。

2001年,从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山东一家水产公司从事海水名贵鱼类育苗、饵料生物培养、养殖水质监控等工作。

“**次踏上工作岗位,**次***实践接触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我明白过来,并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曾宪凯说,只有在农村*基层,只有在生产实践**线,才能真正发挥自己所学之长,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比研究所实在得多。”

2002年,曾宪凯来到浙江金华一家水产公司工作,这一次,他终于直接面对水产养殖户,为他们提供疾病、水质化验,诊断和处方。

两年时间里,他接触了上千位水产养殖户,积累了大量的水产养殖各方面的经验,学会了怎样有效地与水产养殖户交流。

不爱稳当爱冒险

自费承包10亩鱼塘,寻找*病良方

经过一番辗转,2004年,曾宪凯在青浦区创业,开了一家专卖水产养殖用药的药店,同时还为养殖户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习惯用“土方法”养殖的农村养殖户,甚至根本不懂得针对不同鱼虾的养殖“禁忌”和紧急处置方法,而曾宪凯就成了他们*要的求救对象,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医生”。

因为村子里很少见到戴眼镜的养殖户,曾宪凯却是个特例,因此,大家亲切地叫他“眼镜”。

2005年,“眼镜”被招募进青浦练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产技术**站,他的名片上印着“助理工程师”的头衔,为水产养殖户们提供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疗,水产苗种、养殖技术咨询等服务。

“和养殖户们接触得越多,越发觉得,用大学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来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到底还是太空洞了。没有亲自养殖,很难真正把握他们到底遇上了什么问题。”

2006年,以青虾养殖出名的练塘镇忽然兴起了南美白对虾的风潮。养殖户们看好了白对虾的市场风向,纷纷引进虾苗。但是,那些养惯了青虾的养殖户们哪里知道,白对虾尽管好**,却不是好养的。“这种虾类一旦产生病毒,便是无药可解的"绝症"。养殖户们投入了大量成本,*后却颗粒无收。”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练塘镇*批白对虾养殖户几乎全部溃败。

在这种紧要关头,“眼镜”自己掏*承包10多亩鱼塘,和养殖户们一起尝试培育新品种。“一直都是给鱼虾看病,被养殖户们称为专家,但是真要自己养起来,很多东西我也不懂。这时候就反过来向他们请教,大家也挺乐意帮我的。”

庆幸的是,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一种特殊的养殖方法实现了对农村养殖户们*大的利益保障。

就是这种“防病不*病”的套养模式,几乎算得上“拯救了青浦全区的白对虾养殖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