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人王直的公益事业之困

2015-02-22来源 : 互联网

2015年2月,随着*后一个孩子带着恋恋不舍的眼神消失在门口的小路上,年逾八旬的王直老人呆站在寂静无声的大院里,也站在了开办十七年的“王直留守儿童助教中心”的命运终点。

没有接班人、孩子数量减少、存在安全隐患,当地**解释说,出于这些原因,决定关闭这家全国闻名的公益机构。

偌大的院子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给下的只有这份爱心事业多年累积下的近**债务。王直,这位感动中国的全国道德模范陷入令人心酸的困境。

位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的孤峰村是皖南山区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村,即使距离*近的集镇也有5公里路程。山多地少,意味着村民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能抛下他们外出打工。王直助教中心就是泾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直在1998年4月,为托管留守儿童而建立的公益机构。

从*初只是把十几个孩子聚在一个废弃的工厂宿舍,看管写作业和照料饮食起居,到四处募捐,建起4栋近3000平方米的楼房,身处山村的王直助教中心*多时曾同时照看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留守儿童,*远的来自贵州、甘肃。在这里,孩子们只要缴纳少量费用,就可以得到吃、住、管、教全寄托式管理。

在孤峰村山峦起伏的乡间道路上,每到上学、放学时间,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位老人手持一根“交通指挥棒”,呵护着几十个孩子排成两列纵队整齐走过。一公里崎岖的山路,这位老人每天要陪着孩子们走上4个来回。

17年,为了这份助教事业,王直贴进自己每月的退休金,贴进全国劳动模范十多万奖金,还叫回城里打工的女儿、媳妇,为中心的孩子们做饭、烧水、洗衣、看管宿舍,几乎是举家献身公益。

孩子们住进新建的宿舍楼,王直和他生病的老伴以及子女至今一直住在操场边破旧矮小的老房子。老人简陋的卧室里墙壁因为漏水而霉斑点点,写字台上堆满了药瓶,一个大纸箱里堆放着几件主人仅有的衣物。破旧的书柜里整齐地放着十多年来的贫困学生救助资料。

“我*感欣慰的是从助教中心已走出千余孩子,他们中不少都‘出息了’,成为城里的白领或农村的小能手。坚持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和品行教育的‘王直式助教’就是要让孩子们一生受益,一些老学员们会自发捐款资助中心。”王直说。

这些年,还不断有美国、英国外教参与王直的助教事业,中心国内外知名,成为宣城、乃至整个安徽的一张公益名片。

王直先后培养过几位接班人,但他们都没干多长时间就放弃了。老人之后曾登报寻求接班人,还打报告给县里,希望**帮助选送接班人,但都没有结果。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泾县当地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减少。据了解,2007年泾县全县留守学生数量超过1万人,为在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而2014年这一数字减少至7000余人。

“2014年初,助教中心只有61个学生,走了一批之后,*后只剩下31个学生。”在中心支教的昌桥中学副校长夏和平说,一些学生跟随父母远走打工的城市读书,还有更多农民返乡务工把孩子接回家照顾。

*后一批学生中,13岁的何林(化名)是个沉默内向的男孩,父母离婚后,父亲一直在海南打工,无依无靠的何林在王直助教中心生活了两年多,这里已然成了他的家。

“很难受,不舍得王直爷爷。”看着列有每个人去往哪间学校的疏散名单,何林忧虑地说,“普通周一到周五的寄宿制学校无法解决我的困难,因为周末、节假日我也没人照看。真不知道将来怎么办?就等着爸爸过年回来想办法了。”

不仅如此,一些学生正处在九年级*后一学期的关键时期,疏散转学让这些孩子不得不面临着中考之前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留守儿童助教事业没有**,全靠社会捐助支撑日常运转。加上之前用于房屋建设的社会捐助资金有部分没到位,助教中心目前还负债近100万元。

“我愿意一直帮助接班的人,用我的名,用我的什么都可以。”王直急切地说。他不明白,公益怎么*后成了他一个人的事业,竟随着他年事已高而一同失去了生命力。

孩子们都走光了的院子里,王直亲笔书写的“帮一个孩子,就是救了一个家庭”的标语在寒风中已经暗淡,标语下曾经为1000多个孩子举办各种活动的小舞台也被堆上了杂物。王直说,他依然存有*后一丝“奢望”,期待着新学期到来时能有新的转机。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