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和珅的家产,在嘉庆四年查抄时,统计为109册。如果把清单详细列出来,足够一本书的篇幅,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有26册做了估价,价值在2亿两白银以上,估算其总资产当有8亿两白银以上,少说也有四个刘瑾。恐怕当时关在牢中的和珅本人也没有想到他自己会有这么多*,他只知道自己有*,但到底有多少?嘉庆皇帝组织了一个班子,费时费力地替他点清楚了。
《世界企业家》杂志曾选出在过去1000年来,全世界*富有的50人。在这50人中,有6名是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监刘瑾、清商人伍秉鉴和宋子文。
这个评选的标准不得其详,像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如何界定其个人财产与国家**的分界,很值得商榷。而刘瑾与和珅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了。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处死后,在他的家中搜出**37万公斤,白银805万公斤,而明末国库仅有200万公斤白银——富可敌国,他可算是一大**了。
然而和和珅比较起来,刘瑾之辈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据载,和珅的家产,在嘉庆四年查抄时,统计为109册。如果把清单详细列出来,足够一本书的篇幅,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有26册做了估价,价值在2亿两白银以上,估算其总资产当有8亿两白银以上,少说也有四个刘瑾。恐怕当时关在牢中的和珅本人也没有想到他自己会有这么多*,他只知道自己有*,但到底有多少?嘉庆皇帝组织了一个班子,费时费力地替他点清楚了。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概有250亿左右。平均分配给今天全中国13亿人,每人大概可以得到200元。乾隆末年,国家财政每年的实际收入大概是7000多万两白银,和珅的财产相当于清朝盛世10年的财政收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这一位,才算是真正的中国**大“**”,同时也是中国**大**。
抓住机会一步登天
和珅姓钮钴禄氏,是满洲正红旗人。他的祖上是满洲贵族,虽然以军功起家但却一直没有获得高官厚禄。他的父亲见武职无望,就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走上文职道路,为家门增光添彩,于是就将和珅和他的弟弟和琳送进了官学就学。
当时在官学中,有许多的贵族子弟,把官场中的虚伪、倾轧及种种传闻,当作新闻来贩卖。和珅在此不但学到了书中的学问,也学到了官场的学问。时任刑部尚书兼户都侍郎和正黄旗满州都统的英廉对和珅非常满意,将自己心爱的孙女冯玛氏嫁给了他。后来和珅应举不中,英廉一手策划,使他成为协同管理皇帝銮舆、仪仗的侍卫。这个差使虽然地位不高,但好在能够接近皇帝,有一步登天的机会。而善于投机取巧的和珅,也正好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宫。起行之际,仓猝间找不到御用的黄龙伞盖。乾隆很生气,借用《论语》上的一句话发问:“是谁之过欤?”在场者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和珅却立刻站出来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帝很吃惊,因为《四书》上对上句话的注解是:“岂**守者之过邪?”这里,和珅变通得自然贴切。乾隆皇帝是一个很爱才的人,当场就把和珅叫过去询问。而和珅回答得很得体,很让乾隆皇帝满意。
就这样,和珅通过这一句话获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让他总管仪仗队。不久,又升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管理官中的琐碎事务,如仪仗排列,护从派遣,车马准备及膳食等事宜,每日形影不离地跟随在乾隆帝左右。而和珅也紧紧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全部心思用到研究琢磨乾隆皇帝身上,达到了一般臣子所不能到的“境界”。
和珅确实是个人才,他通晓汉满蒙藏四种语言,办事又机敏灵活,乾隆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很倚重他。而且,他还善于理财,首先是善于为乾隆理财,能够不动用国库满足乾隆经济上的要求,然后“顺便”为自己理财。
乾隆是一位喜欢享受的皇帝,凡事都追求华丽,晚年生活更是极度奢华: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他扩建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仿造江南风景修建娱乐场所;他80岁时举行万寿大典。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而许多银子是不方便从国库财政支出的,银子从哪里来呢?有和珅在,这一切似乎都不成问题。和珅就替他找到了新的财源。一个是崇文门关税,一个是议罪银,再加上他又兼任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等财政要职,此他事实上就是乾隆的财务管家。
和珅还善于揣摩圣意,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他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大学士英廉曾经称赞和珅的书法“浑厚饱满,雍容中又蕴挺拔”,乾隆后期的有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
和珅并不像纪晓岚一样到处题字尽露其才。才华对他来说只是讨好皇上用的,不是可以显摆的。他有他在官场上的金科玉律:绝不在不相时宜时现山露水,尤其是在乾隆面前更加谨慎。风雅可以附庸,掌握一个度很重要。
生活上和珅对乾隆照顾得无微不至,刻意攀亲。
有才华的大臣很多,也有不少人善于拍皇上的马屁。和珅的才学与身经百战的阿桂,出身名门、才高八斗的刘墉,有大清**才子直称的纪晓岚等人相比,似乎还有差距,所以他还得有自己独到的办法。和珅在乾隆面前,不自称“臣”而自称“奴才”,特别注意在生活上对乾隆关怀备至,乾隆身体不适,和珅一望即知,恭身上前,亲自为他捶腰,闲暇时,还给乾隆讲一些市俗的俚语笑话,逗得乾隆开怀大笑,这岂是别的大臣能做到的。
在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乾隆几乎把和珅当家人一般看待,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