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千年传承的古法徽墨

2015-04-02来源 : 互联网

徽墨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特。旌德古艺胡开文墨厂依据古法烧制的徽墨,传承和**了唐宋以来的制墨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月10日央视2套在晚间**时段播出的专题片《薪*相传 砚墨如许》中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其名声大震。近日记者走进旌德探访——

“一豆灯*,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隆冬的一个周末,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宣砚公司董事长黄太海先生的**下,记者来到旌德这家神奇的“灯盏碗烟”制墨厂——旌德古艺胡开文墨厂。见到了厂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春林。1992年,汪春林依据古法烧制的徽墨,传承和**了唐宋以来的制墨工艺,2010年7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制作技艺十分复杂。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也非常考究,有*特的配方和**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14岁就跟父亲学习制墨的汪春林说起徽墨来如数家珍。在汪春林的制墨车间,记者看到一间黑魆魆的屋子里,除了挂着门帘的一个门洞外,四壁没有窗户,挨着墙壁是一圈茶几高的泥台,泥台上整齐地摆放着100余盏烧烟油灯。今年53岁的汪春林告诉记者:烧烟是依据古法制作徽墨的**道工序。灯油以桐油、猪油、生漆为原料,通过灯草燃烧,用碗覆盖在油灯上收集油烟,汪春林称其为“灯盏碗烟”。汪春林介绍说:“烧烟的房间需要密封,不可透风,否则油烟被风吹散,难以收集。油烟难收,烟墨难集。蚕豆大的灯*,袅袅烧出一缕浅浅的油烟,用碗收集其烟,可以想见收烟之难。”这就是汪春林依据古法,手工收集油烟制墨的*到之处。他*家制作徽墨的配方和技术,传承和**了唐宋以来的制墨工艺。同时他还*创了古艺印泥,应各界书画家篆刻家的要求,汪春林严格按传统古法,选用优质艾绒、特级朱砂和多年久经晒炼的蓖麻油,再加上多种珍贵辅料,以现代管理生产技术,成功炼制一系列色泽古雅,印文厚重,浸水不褪,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的印泥,一推出便受广大书画家及篆刻家的欢迎,现被列为市非遗名录。

汪春林还带记者们观看了熬胶车间,杵拌以及压模等器具。他告诉记者:“名贵徽墨,要用动物皮配以天然麝香、金箔、中草药等名贵珍稀辅料熬胶,将特制的胶水搅拌在‘灯盏碗烟’里,经千锤万杵后投入模具,铸压成型。”记者看到模具雕刻的文字和图饰,成型徽墨晾干后坚硬如玉,其上文字图案、装饰,均是手工涂金绘彩,且大都出自名家手笔。

目前该厂出产的徽墨在市场备受青睐,不仅国内订单源源不断,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指定求购该厂的徽墨产品。古艺徽墨因其制艺神奇,材料昂贵,工序繁复,劳神费时,且在高温、脏累下作业,难以大量生产等因素,其价格堪比**,并有“陈墨如宝”之说。汪春林和他的“灯盏碗烟”制墨厂也因其*特的徽墨工艺声名远播。

由于古法徽墨是纯手工制作,年产量不足5吨。其生产环境苦、工作强度大和制墨工匠后继乏人,古法徽墨生产前景不容乐观。一向低调的汪春林告诉记者,他厂里的工人年纪基本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都不愿意来,相关的制作技艺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与保护。而古法徽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由于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古法徽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尽管古法徽墨、印泥深受欢迎,但苦于受场地、传承人等因素的制约使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希望有关部门对我们传统的徽墨制作再多些重视、关心与支持。”他表示一定会不负众望、全力以赴做好古法徽墨的传承与创新,为宣城创建书法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