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精神之“徽骆驼:徽商的吃苦精神
在徽州,有一*流传很久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人之所以大批外出经商,道理其实很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交通闭塞,中原的士族在战乱时期不断迁移到这个“世外桃源”。在历史上,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地迁徙到徽州。《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本来徽州的土地就有限且贫瘠,人口不断迁入,不断繁衍,出路何在?就是走出徽州去经商。
从前徽州人送子外出习商当学徒,都要叮嘱儿子好好干,不能做“茴香豆腐干”。显然,“茴香”的谐音也就是“回乡”,在徽州亦即失业的代名词。徽州人什么买卖都做,唯有两样东西*为忌讳:一是茴香,二是萝卜干——“萝卜”是因其谐音“落魄”。
对于十三四岁的小学徒来说,学徒期间,不仅要受到师傅基于人身依附关系加予的繁重劳役,而且在技艺的学习只能靠自己的领悟与不断的修炼。而当时的技艺,除了算盘以外,货物的鉴别、客户的甄别,等等;都需要自己细心地体悟。同时,自己待人处世态度进而形成自己的口碑,也是自己未来晋升、为行业所接纳的重要条件。
清代祁门县的倪尚荣,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稍大一点,他就砍柴以奉养母亲。不久又赶上时局大乱,粮食昂贵,不得已,他就去学做船夫,依然不能养家糊口。于是,倪尚荣将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小本*外出学经商,往来于鄱阳湖和祁门之间,不避艰险,终于改变了贫寒的境遇。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徽商的成功,固然在于他们善于抓住机遇,固然在于他们有着商人的精明,但是如果没有经历一番千辛万苦,怎会拥有让人羡慕的裕身肥家的光彩?
走出徽州的文人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合适不过。被人们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吃苦耐劳,勤恳努力,有着敬业、执着、拼搏、坚韧、进取等**品质。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精神的深刻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徽商的*大成功与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徽骆驼”精神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