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庐文化之小庙会大文化。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在合肥城区有城隍庙会,在肥东有高塘庙会,在肥西有山南庙会。
城隍庙会是合肥比较大的庙会,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九,为城隍菩萨的诞辰之期,照例要求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戏楼就是供庙会期间演戏之用。“老合肥”回忆城隍庙一带的热闹情景说,那一片有现做现卖馄饨、绿豆圆的担担挑,有来回叫卖冰糖葫芦的提篮小贩,还有出售儿童用品和妇女针线等的货郎担,以及玩把戏、拉洋片等。五花八门的叫卖声、吵闹声,汇成了奔腾不息的喧嚣市声。这一点,和今天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是多么的像啊。
庙会期间,四方香客云集,八方商贾及江湖艺人随香客纷至沓来,民间歌舞、民间绝活、民间小吃、花灯展览,交相辉映,四面八方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庙会的**是唱大戏,一唱就是一个礼拜左右,主要是当地老百姓喜欢听的庐剧。庐剧从其历史上的记录来看,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方言土语,是庐剧的筋骨。哭腔寒调,是庐剧的肌肉。草台班子,就是庐剧的衣服了。可以说,北抵淮河,南跨长江,东西六百里,庐剧传承百余年,虽称不上弦歌相伴,简单的锣鼓点再加一把二胡,使它成为这一片天空之下辛苦劳作的人们大苦中的大乐。
历史的身影渐行渐远,庐州文化的镜像并没有模糊。几度沉浮,又几度崛起,它始终未曾离开过生养它的土地,在喧哗和热闹中守望着明天。岁月的行色,也正是庐州文化的行色。有多远,走多远,这是对庐州文化的期望,更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的希冀。
农历2015年就要来了,我们也给大家找到了在合肥地区至今依然还存在的庙会,供大家偕老带幼一同游玩:
周氏仙姑庙会——始于明代,位于肥东石塘镇,庙会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三十日,五月二日至十日。
梅山仙人洞庙会——始于清代初期,位于肥东桥头集镇,庙会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小丰寺庙会——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肥西刘河乡,庙会时间农历七月三十和农历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