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发达,供暖设备多样,即使再冷的天也不用怕。那么,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该更为严寒漫长,在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没有空调的时代,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季呢?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也曾有一*诗,详细描述了地炕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原来,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其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墙”。墙下挖有*道,添*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宫中的取暖问题。
帝后居住的宫殿,都设有东西暖阁。在暖阁的窗户外檐下面挖有1.5米左右深的地洞,洞内砌有砖炉,或将正在燃烧的*炉子放进去。暖阁内的地面下砌有纵横交错的*道,洞内的*炉和地下的*道相通,可以使暖阁内的地面升温。每到冬季来临的时候,会有专门司炉的太监从坑洞中进入,将炉*点燃,炉内的热气顺着*道迅速进入室内,使整间屋子变得暖和。而这种设有*道的宫殿,在殿后必然会有用来排烟的烟囱。
古代皇室则设有专门的“冬季供暖**小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用柴炭的供应;清代后来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发放,人员有“炭军”“煤军”之分。包括宫妃在内的**人员,每年冬天都能领到烤*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时每日发放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其他取暖方式
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商用场所都开始采用地板盘管采暖,这是目前公认的舒适度*高的采暖解决方案,将地暖盘管中的水加热,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均匀地向室内散发热量,达到比较理想的采暖效果,让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温暖如春。
以荣事达空气能地暖机为例,把使用的管材埋在地下,用空气能热水器把水温加热(一般为35-55℃),以此作为热煤在管道内循环流动,以辐射的方式向整个房间提供热量,其*有的“让怕冷的足部*先热起来”的特征非常舒适,不会产生热风感,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可以说是当前*理想的家庭采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