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前述,“互联网+”下乡进村有三大“中梗阻”亟待破解,概括起来就是“理念、体验和价值”。
对于农村用户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感知“互联网+”的好处或实惠?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村用户能从“互联网 ”的普及中获得“真金白银”。
*先,需要低成本或免费解决“家家能上网”的问题。是否有可能参照曾经的“家电下乡”模式,针对农村家庭上网需求,建立“网络下乡”扶持,联想等电脑厂商为农村用户批量定制低价的“台式电脑”,国家出一部分补贴,拟参与下乡进村的厂商出一部分费用,其结果就是让农村家庭可以“超低价”甚至“免费”获得一定期限(比如一年)的上网设备及网络接入使用权。
通过建立免费用电脑、免费上网,使得制约农村用户“能上网”的基础网络及设备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其次,需有第三方平台能给农村用户定制“变现”服务。在农村地区,比如竞价**、电视广告效果更好的,莫过于“刷墙”广告和“村委广播”。前者有机会让农村用户直接体验互联网变现的可能,后者则有机会让各村庄关键人实现变现。
显然,只有让农村用户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给其带来的好处,才能持续吸引更多的农村用户参与其中。每年上千万的“农民工”流动,说明了对农村用户来说,“致富”是农村用户*朴素也是*根本的需求。
因此,如有强大第三方能抓住这两块资源,则相当于卡位了“互联网+”下乡进村的关键环节。当然,这要实现起来有难度。可能需要像在城市里“扫楼”那样,实现“扫村”完成线下渠道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村官”还是“致富***”,这些人都是在农村地区中*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群体,谁能**“网罗”这些关键人群,谁就有可能有效覆盖数量庞大的村庄,成为农村渠道**的重要通道。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国家战略下乡进村中,一头抓住数量庞大的“村官”、“村庄”群体,一头对接规模*大的“刷墙”需求,搭建平台对接需求,不仅解决了农村用户致富的问题,还****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下乡进村前的“品牌**”问题。
不过,在“互联网+”下乡进村的强劲东风下,可能会催生很多类似公司,但大多数可能会像“千团大战”时的团购网站,大多会“昙花一现”,扑腾两下就杳无音讯了。
因此,“扫村刷墙”这种模式到底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两点:前期,这可能还要取决于“互联网+”下乡的厂商需求规模和其真正能覆盖的村庄数量,而在后期,则取决于它还能如何让前期积累的用户持续从互联网中受益(除了“刷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