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地理——刘鸿盛冬菇鸡饺

2015-04-25来源 : 互联网

【心灵地图】

岁月沉淀的老味道

刘鸿盛冬菇鸡饺,合肥的名小吃,虽然没有吃过,不过关于它的一篇文章倒是让我记忆深刻,那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六中任教,经常去刘鸿盛饺面馆吃冬菇鸡饺。在他的记忆里,刘鸿盛冬菇鸡饺个头大、皮薄肉馅多、鲜嫩爽口。后来因为改造拆迁,刘鸿盛饺面馆搬迁了,冬菇鸡饺也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但是那种飘香的回味却一直没有消失过。

直到去年听说三中附近开了一家月顺楼,重新推出了刘鸿盛冬菇鸡饺等小吃,他特意赶早乘坐109路公交车到市府广场,一路步行到了月顺楼。时隔十几年,再次品 尝后这位老教师用这样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还是这个味,货真价实……”如今,他隔三差五就去一次月顺楼,吃一碗冬菇鸡饺,买一些鲜肉大包、油香、狮子 头带回家。我想,如同这位老教师一样的老合肥,吃的更多的也许是回忆。

【民间语文】

创立于清代末年的中华***

合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冬菇鸡饺是清代末年创立的,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当年庐州城内有一位名叫宋德礼的年轻人,别号宋三,他每天晚上都会挑着饺 子到东大街一带叫卖。据说宋三非常注重选料,讲究质量,专用本地产3斤重以上的隔年母鸡与冬菇一起炖制饺子,做出来的冬菇鸡饺因其饺皮薄如纸,馅嫩汤鲜, 深受合肥人的喜爱。1927年,宋三的徒弟**山接手经营,后打出了“刘鸿盛”的招牌,并创建了“刘鸿盛饺面馆”,专门经营饺面点心。此后的几十年里,刘 鸿盛饺面馆长盛不衰,成为合肥人有口皆碑的美味,是“合肥五大传统名小吃”之一、“安徽名小吃”,曾被评为“中华***”。

【寻找之旅】

藏在都市饭店里的**美味

在宿州路合肥三中附近,有一个装修比较古朴的饭店叫月顺楼,每天都供应着大量的各色名小吃,刘鸿盛冬菇鸡饺便是其中之一。到这里来的人,主要是吃早点,以中老年人居多。透过半敞开式的厨房,顾客可以清晰地瞧见师傅们做早点的全过程。

点了一份冬菇鸡饺,花费15元,拿着小票到取餐台取餐,下饺子的女师傅特意叮嘱我说:“站远点,小心被汤烫着了。”

只见她熟练地用漏勺盛了一些饺子放到热水锅里,然后取出一个空大碗摆到台上,放上葱末、胡椒、煮好的冬菇,饺子煮好后用漏勺捞起放入碗中,再从另一口锅里舀出一瓢炖好的热鸡汤浇上。就这样,一大碗香喷喷的刘鸿盛冬菇鸡饺摆到了我面前。

皮滑肉嫩,看起来很像馄饨

面前的这碗刘鸿盛冬菇鸡饺,冒着热气,淡黄的鸡汤上飘着葱末,用勺子稍稍搅拌下,能挑出沉在大碗底的冬菇。细数了下,碗里一共10个饺子,说是饺子,单从外形上看却很像平日里我们吃的馄饨,只不过肉馅要大很多,形状看起来也饱满许多。

夹起一个小心地放入嘴中,咬下一口,饺皮滑肉馅嫩,味道鲜美,跟之前吃的那些饺子很不一样,皮薄薄的一层,透明到能清晰地看见里面的肉馅。开始还以为这么一大碗自己肯定吃不完,结果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名点**,带回曾经的味道

月顺楼能重新做出这些**小吃,离不开厨师界赫赫有名的鲍庆福和他的大徒弟葛克铭。

鲍庆福老师傅今年已经79岁了,曾获得*批中国烹饪**的桂冠,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五位烹饪**中,**一位**白案**。他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做刘鸿盛冬菇鸡饺等合肥名吃名点,备受业内推崇。

在鲍师傅的带领下,刘鸿盛冬菇鸡饺等合肥名小吃再次被拾起,那些存在于记忆里的味道,再次涌上合肥人的舌尖。

擀制的饺皮特薄,隔着报纸能看出字

做刘鸿盛冬菇鸡饺,主要用到猪肉、冬菇、饺皮、鸡汤、葱末、盐、胡椒粉等。“猪肉,必须是正宗的后座肉,饺子皮以前是纯手工擀制,现在大多用机器加工,但厚 度要求还是一样的。”鲍师傅说,用机器绞肉馅,要求绞得非常细碎,差不多要绞两个小时。至于饺皮,要薄到铺到报纸上,能清楚地印出字来才可以,吃起来会跟 豆腐一样嫩。

鲍师傅从厨房拿出一张饺皮,像一张白乳纸,我把它放到报纸上,真的能清晰地印出字来。鲍师傅介绍说,每天一大早有专门的师傅到菜市场去买老母鸡,回来后用砂锅炖,炖上个把小时后再慢慢煨制。

分工明确,道道工序细致入微

鲍师傅说,刘鸿盛冬菇鸡饺经过这么多年,重新做起,使用的原材料和做法都没有改变,只是绞肉和擀饺子皮的部分工序用机器代替了手工。

在半敞开式的厨房里,记者看到了分工明确的制作过程。煨鸡汤、绞肉馅、包馅、下饺子都是由专人来负责的,每一步都是在鲍师傅的指导和**下完成。馅是细碎的 全瘦肉,散发着新鲜的肉香,鲍师傅坐下来,拿出饺皮就开始包了,看起来跟母亲在家包饺子的动作差不多。但这个饺皮很薄,包好能看见里面的肉,而家里的饺 子,包好之后是看不出来属于何种馅的。

【记忆碎片】

“刘鸿盛”是老合肥心中的美食地标

提起刘鸿盛冬菇鸡饺,老合肥人便要回忆起当初的“刘鸿盛饺面馆”。鲍师傅说,跟现在一样,刘鸿盛饺面馆就是这样半敞开式的厨房,每天去买水饺的人总是排着长队。“那时候合肥城不大,刘鸿盛饺面馆就在东门那边,我还记得那些青石板路。”

我 询问鲍师傅刘鸿盛是不是店**的名字,他说不是,就是招牌名,店**名叫**山。“1956年后公私合营,刘鸿盛饺面馆被收归国有,1999年被私人承 包,一直到2005年,刘鸿盛饺面馆连同所在门面全被卖掉了,在那近50年里,它成了合肥人心中的美食地标!”鲍师傅说,其间也因路段改造拆迁,但一直都 在那附近经营,直到2005年,刘鸿盛饺面馆才彻底离开了合肥人的视线。如今,月顺楼能把刘鸿盛这个小吃品牌重新做起来,应该是顺应了许多老合肥的心声。

“这是我们合肥传统特色小吃,我们这些老合肥人尤其怀念,应当传承下去。”鲍师傅从业的这些年带过徒弟无数,他的大徒弟葛克铭也在把这些老手艺教给下一辈,这 样一代代传下去,这些传统小吃也就不会轻易埋没了。“我们现在还在改进口味,以前偏甜、偏油,现在很多人吃不惯这样的口味了,也在推出新的内容。”葛克铭 说,鲍师傅是个会创新的人,做传统小吃也能做出很多花样。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