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线下理财公司已超2万 P2P被指疑存非法集资风险

2015-05-04来源 : 互联网

P2P是什么?目前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为其下一个**的定义,尤其经过“中国本土化”的P2P群体更是呈现了非标准化的发展态势,表现之一即为对接了不 同资产、嫁接不同的传统金融模式的平台均进入了这一大军,同时在理财市场日趋*爆的今天,线下的理财平台也风起云涌,保守估计已经在2万家左右。

非法集资始终是P2P网贷行业*大的痛点。有媒体报道称,在过去的2014年,P2P网络借贷平台**非法集资发案数、涉案金额分别是2013年的11倍、16倍。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基因决定了其同民间借贷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从目前的行业表现来看,更多的区别在于“线上和线下”,而P2P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调侃为民间借贷的“线上化”。

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基因决定了其同民间借贷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从目前的行业表现来看,更多的区别在于“线上和线下”,而P2P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调侃为民间借贷的“线上化”。

非法集资是行业红线,但是公安机关一旦查处起来却要面临难以界定的尴尬局面,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来自非法集资被害者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也称**情结,即在犯罪的过程中,被害者对施害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协助施害者进行犯罪。

投资者在明知道犯罪分子从事非法集资的情况下,依旧选择相信,原因在于他认为犯罪分子可以骗到更多的*,并且自身可以在泡沫破灭之前逃出骗局。”投资者为了个人的利益并不愿意指证犯罪分子。同时,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更多转化为结果导向,即公安机关只有在该笔借款的返款日没有履约产生逾期的时候才会出面。

“线上可统计的P2P平台约为2000家,但是线下的才是疯狂的‘主体’,保守估计全国线下理财公司有2万家以上。”一名**业内人士对《**财经 日报》记者表示,不同于线上尚存在一定透明度的P2P平台,线下的信息不透明现象极为严重,造成公安机关较少采取在非法集资初期主动出击的行为。

某网贷行业观察员表示,除庞氏骗局外,非法集资所表现的行业现象仍十分“丰富”,如先行归集资金的资金池模式、对接平台自营项目的自融模式、虚假标的的期限错配模式等。“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非法集资的‘合法’外衣,而这层打包并不精美,甚至很劣质。”上述行业观察员说。

“行业中*高的坏账率甚至可以达到60%,而这还是在动态的统计下,因为仍有一定新资金流入,静态坏账率简直‘无法直视’。”某P2P平台负责人对《**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牛市抽血、行业坏账率**不下都让更多的平台存有进入“非法集资”怪圈的动力。

日前央行表示,目前正在牵头起草《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拟对不吸收存款的放贷业务实施牌照管理,明确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法律定位和市场准入资格,规定业务规则和监管框架,明确地方**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职责。

这一说法,被解读为“P2P或将实行牌照化管理”。此前监管层曾为P2P网贷行业划定四条红线,其中之一为明确P2P机构应定位为信息中介,而 非信用中介。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假设P2P平台严格按照红线标准从事业务,那么P2P未来的发展态势应该为信息中介,平台并非放贷机构,因此在此范围内, 不能解读为实行牌照化管理。

但是一名**法律人士对《**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P2P的界定含义较为模糊,对于“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这一词不能**从法言法语狭义地理解。 “无论是P2P还是股权众筹,甚至电商平台,在做信用的同时都要提供信息。信息和信用并非平行概念,信息是基础的一级概念。”该律师表示,这一规定覆盖范 围包含了P2P,但并不仅仅指P2P。

“牌照管理”虽然再度成为焦点,但是却并不被看好。王建章表示,牌照管理的可能性并不大,目前金融业“去牌照化”是大趋势,如果继续实行牌照管 理似乎违背“市场化”的“主题”。“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以看出,目前相关机构正在极力降低百姓对于**兜底的预期。”王建章告诉《**财经日报》,只 有当平台公信力提高到国家认为值得发牌的时候才是“发牌日”,但现实是,目前行业所暴露的问题尚无解。

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监管呼声也越发强烈,在牌照制尚未走通之前,备案制成为目前监管方式的主流。所谓备案制即平台在建立之初将相关详细信息上报给工商等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平台运营过程中定期反馈真实数据。

某P2P平台负责人表示,备案制背后承载着两大利好,一方面提高平台的市场公平度,另一方面减轻投资者的“盲目性”。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