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26日从安徽省民委获悉,今年以来,安徽省30个省民委委员单位,**面向15个困难民族村开展联合攻坚行动,构建加快民族乡村发展的“大帮扶”格局,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民族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5年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我省针对当前少数民族贫困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的现状,**选取15个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产业、基础设施*为落后的困难民族村,整合民委委员单位资源,实行政策再聚焦,服务“吃小灶”,大力实施**扶贫、联合攻坚。以贫困民族村为**,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在少数民族资金分配和安排以工代赈资金时,更多地向贫困民族村倾斜,体现差别化扶持政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村“掉队”。
加速培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民族乡村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努力提升民族乡村自身“造血”能力。大力实施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523”提升计划,培育壮大少数民族农民合作社**社、**家庭农场50家、特色产业基地20家、“一村一品”**村30个,让少数民族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困难民族村少数民族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训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少数民族农民骨干队伍,为困难民族村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有效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