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典商:无徽不典 遍布全国

2011-10-17来源 : 互联网

在中国典当发展史上,不得不提到徽商典当。徽商典当与晋帮票号一度成为当时国家的两大金融支柱。在具有一定商业资本积累以后,精明的徽商开始向金**本渗透。明清时期的徽商典当就以其规模大、分布广、获利多*为**,当时民间广泛流传“无徽不典”之说。

徽商开当 遍及四方

据《明实录》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资数千金,课无十两,见在河南者,计汪充等二百三十年。”又据《嘉兴县志》记载,安徽的“新安大贾与有力之家,又以农田为拙业,每以质库居积自润”。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经理)称为“朝奉”一词也源自徽商俗语。《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人和事均取材于徽籍典商。

而相关史料也记载:清代侨寓扬州的徽商吴某,“家有十典,江北之富未有其右者”,号称“吴志典”。清代徽人汪巳山,其家侨寓清江浦200余年,“家富**,列典肆,俗称江家大门”。明末休宁人孙从理,在浙江吴兴一带经营典业,“慎择掌计若干曹,分部而*”,前后增置典铺上百所。清代歙商许某,累世经营典业,资本多达数**,家有“资物之肆四十余所”,布列于江浙各地,各典肆的“管事”以及“厮役扈养”共计不下2000人等等。

典当业成为徽商四大行业之一

徽州人经营典当业发展成为徽商四大店业之一,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资本之雄厚,是其他商帮不能比的。有的由典当起家,后来还成为*庄资本家。上海9个*庄资本家中就有一个是徽州人。

典当业是徽商经营仅次于盐业的行业。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白银已成为社会上通用的货币;南方各省盛行的押租制也扩大了白银支付手段功能。这些使得广大农民、小生产者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更加依赖市场,使用货币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农民的日益贫困使他们对货币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而使他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典铺以解燃眉之急。而拥有大量**的徽商,也需要新的牟利渠道,典业是*适合商人放债的一种经营方式,因此,徽州典业迅速发展起来。

典当商属于徽商“上贾”

徽州典当商属于徽商中的“上贾”,资本极为雄厚,在竞争中,他们联合族人乡党集中于一地同*典业,以较低的典利排挤其他商帮而占领市场。

明人周晖在《金陵琐事录》中称:“当时南京的当铺总有五百家,福建铺本小,取利三分四分。徽州铺本大,取利一分二分三分,均之有益贫民。”在取和予上,徽州典当商很注意掌握分寸,在“予”时好像吃了亏,而在“取”时却终究能占**宜。

当时,徽商开设的典肆遍布全国,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徽商程壁*典于江阴,清兵南下时,为支援军民守城,先后捐银竟达175000两之多。

分工精细 各司其职

徽州典当商在内部管理上很有特色,主要是分工精细,制度严明。明清时期,一般规模的典当店铺里,都设有“柜台先生”二至三人,鉴别顾客典当的货物,评估价*;写票二人,专写当票;中班六人,有正有副,负责货物打包;挂牌二人;学生10余人,按能力大小依次排成序号,序号l至6的学生分别协助各管事料理业务,序号7以后的学生负责跑包楼,送包取包;管事若干人,分管包房、*房、*饰房和账房,人人各有所司,各司其职。

“柜台先生”统称“朝奉”,原来在封建社会里,凡是典当店铺开业,必经朝廷核准,也就是“奉旨经办”,谁也不得借题滋扰。“柜台先生”对货物鉴别眼力**,古玩字画、珠宝玉器、苏绣宁绸,皮棉衣物样样精通,一眼就能作出准确判断。不仅如此,他们还老于世故,与社会上各阶层人物打交道,很会察言观色,相机行事。“柜台先生”收当货物到存入包房,每经一手,各人都需认真仔细地对照验点,一旦出了差错,就层层追查,谁出的差错,由谁照价赔偿损失。因此做生意时,人人谨慎负责,谁也不敢打半点马虎眼。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