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米粑的渊源历史

2011-12-15来源 : 互联网

蒸米粑又叫仙米粑,这种民间美食起源于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数**来,东至人每逢孩子百日、周岁、老人寿诞、逢年过节都要做蒸米粑,好友相聚、贵客上门也常用蒸米粑来款待客人。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

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

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

从类似汤圆的米粑演变成现在的蒸米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外形上,人们后来逐渐改为将米粉团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状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