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究竟是“人造”还是“纯天然”,迄今无有定论就在始作俑者麦田发帖致歉的同时,打假“圣斗士”方舟子扯起质疑的旗子,这一细节被韩寒讽为“正要唱歌,别人切歌,正要夹菜,别人转桌”。这10天的唇枪舌剑,虽然滋生无数谈资陪大众欢度了一个声情并茂的春节,但终究会以输赢的传统回归是非道场。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论战里,对于韩寒,有几个判断是无疑的:一者,韩寒从青春写手的偶像转型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公民符号,“推手说”一直不绝于耳,那么,“韩寒可以质疑”是理性判断的基本立场;二者,在这个吃多了假“绿色猪肉”加地沟油的年代,教授们都在修炼“过度引用”大法,独独韩寒不断批量生产真知灼见,确实有点与“舞台背景”不搭;三者,作文这回事,会写不会写的都了解从小是怎么“学习”起来的,为什么同样成长在“我在马路边捡到五分钱”的语文逻辑下的韩寒,偏偏成了体制外的写手?这个问题困扰公众多年。那么,我们其实也早就巴望有一场论战,告诉我们真实的韩寒。至于方舟子先生,质疑本身就是最铿锵的道理,只要不是胡搅蛮缠,就自有看点。
“方寒之战”总会尘埃落定,只要方舟子先生继续有理有据温和推演,技术分析自有力量;又只要韩寒先生不刻意回避或单纯性情绪反击,也必不会折损韩寒二字的含金量。至于韩寒,其近年来渐趋理性并倡导的价值操守,似乎也无愧于“青年领袖”的坊间封号,洋溢于文间的独立精神与铮铮人格,比之于文字上的故事更有张力,一定意义上,这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人文尺度。作壁上观的我们,不是要看两个人撕破脸的对掐,而是寄望这场论战能激荡多元的观点,以此测试这个理性社会的包容度,见证开放言论之上的自由精神。
小编结语:两强相斗,总会有个最终的结果。无论棋局怎样,这注定是一场没有输家的博弈。真相很重要,抵达真相的路径同样重要。“方寒之战”无论以怎样的结局收场,公众都希望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论辩。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财富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