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为何步履维艰?

2012-02-27来源 : 互联网

什么都不靠谱,一个不当心就只能认栽。为何在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陷阱频现、步步惊心?

近年来,关于艺术品收藏投资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无论是在画廊市场还是在拍卖市场,制假、拍假、鉴假的事件时有发生,买家吃亏上当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为何这一行业频频陷入**漩涡?藏家如何修炼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
 

    小编认为:*先,**靠不住。从“金缕玉衣”到“汉代玉凳”,如此惊天骗局中涉及的**往往都是**,然而为何普通人都具备的常识这些**却“浑然不觉”?答案不言而喻;其次,证书靠不住。收费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然而真伪却无法**;第三,拍卖公司靠不住。从私人古玩商手中买东西不靠谱很正常,理应相对比较稳妥的拍卖行、画廊却也屡次身陷假拍、拍假的风波,令投资收藏者越发无所适从。


据了解,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红*,很多东西一两年就升值数倍,加上《鉴宝》等节目的*爆收视,刺激民间收藏越来越*。然而,经年累月下来,真品、精品往往早已“名花有主”,民间玩家光靠“捡漏”已无法满足。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拍卖机构与造假者勾结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完整造假、拍假一条龙。他们有成熟的造假技术,能骗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他们能给赝品编造出离奇的故事,从而身价百倍;他们能请****出鉴定证书,指鹿为马……

    中国的古董收藏业由来已久,从清代起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收藏看眼力,买到赝品自认倒霉的潜规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乱象纷争过后,制假机构、拍卖公司、鉴定“**”却为何安然无恙?

    业内人士分析,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手中都不缺少“挡箭牌”。不仅各大拍卖行自行制订的拍卖规则充斥着自我保护的**条款,现行《拍卖法》第61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更成为拍卖公司逃脱责任的“免死**”。同时,拍卖法又明确指出,拍卖公司有权保护委托人信息。这意味着,拍卖公司可以**提供赝品的来源,保护了造假者不被曝光。而鉴定**的“挡箭牌”则是“**的鉴定结果只代表个人学术观点,看错了东西也不用负法律责任”。只要他不爱惜名声,更在意金钱,汉代人都能坐上“玉凳”了,还有什么样的鉴定结果不可能出现。

 

小编认为应尽快建立起艺术品科学鉴定的评估体系和定价体系,否则公众对这样的行为永远只能停留在道德控诉的范畴。 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