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体验”到“6.3元一天”的背后

2012-10-19来源 : 互联网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连续两天的**纪念日成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统一认知的难得契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没有丝毫炒作性质的全民讨论为中国**场无形中增添了浓浓的经济味道。

10月16日,国家粮食局和各省粮食局倡议粮食系统职工自愿参与“饥饿二十四小时”体验活动的消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开来,饥饿、浪费、粮食安全等平日里被遗忘的话题重新走进中国人的视野。以1978年作为时间坐标,中国人走出全面饥饿的时间还不到40年,“饥饿感”的消失不意味着非要走上浪费的路子,在各种讨论的声音里,渐渐有清晰到模糊的是,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关切到全民的饥饿,而是粮价对中国经济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城市环卫工人看到浪费场景和专业调研机构提供的“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的数据,应该是同时刺激到**管理层和普通民众对粮食安全背后的国家经济安全的重新审视,也许在某个经济层面上会超越“饥饿”的意义。

如果说世界粮食日是由国家粮食局和地方粮食系统引发了**讨论,“6.3元**”的话题对“中国式贫困”的定义显然是基于互联网上热点话题的自发性的讨论,可以说是任何数学模型都无法还原到的*真实的的案例。

北京市西城区一个清洁服务中心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感受*强烈的是,不仅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浪费惊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调查的数据,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看到这个些惊人数字相信大家也就知道为何会有世界粮食日和这个所谓的“6.3”元过**的这个体验了吧。

“6.3元**”只是中国贫困线以下人口幸福感的一种数据化和生活化的真实诠释,在众多网友亲身体验之后,“1.28亿的贫困人口”**是远离生活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必须承认,所谓的“触动关爱”、“发社会各界深入思考贫困问题”也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救急”,在“救穷”的问题上,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用经济层面的手段改变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

虽说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还有部分贫困人口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一直以全民脱贫“走小康之路”作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饥饿体验”和“6.3元**”其实仅仅是让我们知道在饥饿和贫困的背后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资讯频道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