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年注册“家庭农场”988家土豪农场主年入300万

2014-05-15来源 : 互联网

  
  摘草莓、摘葡萄、赏桃花、看樱花,这几年合肥周边多了许多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其中很多就是农户经营的家庭农场,他们一边经营农业生产,一边发展旅游观光,收入也成倍增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家庭农场”的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整整一年后,合肥注册的家庭农场数就达到了988家。而迅速掀起的“家庭农场热”同时,用工难、融资难、租金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困扰着一些“农场主。
  
  合肥的家庭农场大都由原来的种植大户转变而来,其中大部分是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农场为主,还有苗木花卉、水产养殖、兼顾休闲观光的生态农业。但记者采访发现,作为规模大、投入多的粮油农场,其收入却远不及几百亩的“水果农场”。
  
  真土豪
  
  草莓农场主年入300万

  
  5月,不断上升的气温,让娇嫩的草莓逐渐退出市场,但周末的一场雨,让蒋秀芝惊喜不已,这意味着她农场的草莓还可以再卖10天。在这之后,蒋秀芝的家庭农场将进入一年中相对清闲的时期。去年7月份,蒋秀芝在长丰流转的200多亩地,注册成立了草莓家庭农场,之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年三四月份一下子来了好多摘草莓的,最多的一天,有三四百人下地采摘,所有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
  
  除了每天摘草莓的散客外,旅行社也主动和蒋秀芝联系,给她带来不少生意。“这真是没想到,草莓刚上市的时候,就有五六家旅行社打来电话说,希望能合作”,蒋秀芝最后得知,他们是看上了自己“家庭农场”的这块牌子。
  
  在市场竞争中,信誉和品质是商家最好的品牌,蒋秀芝认为这是注册家庭农场后,给她带来的最大好处。一个多月的采摘期,蒋秀芝收入将近30万元,但这只是她草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1994年,蒋秀芝开始尝试在自家田地种植草莓,十年之后种植规模达到30亩,随着“长丰草莓”市场品牌的打响,蒋秀芝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直到去年注册家庭农场时的200亩。蒋秀芝的草莓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和陕西,年收入近300万元。
  
  原来小规模的时候,都是自己寻找商家。现在注册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后,很多商家都主动将包装箱放到蒋秀芝家门口,“给装满了,他们就自己过来拉”。
  
  收入高的同时,成本也大幅增加。蒋秀芝告诉记者,一个育苗大棚就要100多万,加上引种育苗,人员和租金成本等等,“一年成本差不多一两百万”。即使成本攀高,蒋秀芝依旧看好草莓市场未来的前景,“从明年开始准备再扩大规模”。
  
  草莓下市之后,蒋秀芝不希望自己完全闲下来,她一边培育草莓苗售卖,一边还种了二三十亩地西瓜,“六七月份西瓜上市,一亩差不多也能挣一万块”。
  
  “走钢丝”
  
  粮油农场主小心经营

  
  再过一二十天,就要忙着收麦子了,潘英友抓紧在这之前购来两台农用拖拉机,1000多亩麦子割完之后,剩下的桔杆就靠它进行机械“打捆”,然后送到发电厂。为了响应“桔杆禁烧”的规定,潘英友准备购买4台拖拉机,每台要花费12万元左右,“先买两台试用一下”。
  
  2013年3月8日,庐江县同大镇种植大户潘英友,从工商部门领取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合肥首个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从2002年的45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规模化之后,潘英友的经营反而格外小心,“一斤水稻多赚1毛钱,总收入就多不少,如果马虎下,可能就损失很大”。
  
  “将粮食烘干后,存放在仓库,错开粮食收购的高峰期,等人上门来要,就能卖上了好价钱。”潘英友的“错峰售粮”策略,使得其每亩粮食能多挣100多块钱。为此,潘英友不得不在去年,花50万元购买了一套粮食烘干设备,并新建了粮食仓库。
  
  规模化之后意味着机械化,目前,潘英友的农场从平整土地、播种插秧到施肥洒药、收割烘干全部施行机械化操作,潘英友告诉记者,每亩地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产值在2000元左右,“每亩赚500块钱,年收入大概5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会用在农机的购制”。对于未来,潘英友希望维持现状,“1000多亩地对我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粮食作物为不比其它经济作物,其市场收购价格“相对稳定”,让“农场主”们不得不谨慎经营。“粮食每年一斤就涨1毛钱,而租金、种子、化肥的成本都蹭蹭往上涨。”王守森在肥东经营着2200多亩的农场,在合肥市家庭农场中,规模是数一数二的。他告诉记者,前期已投入两三百万,一年纯收入60万左右,“但来年购种要10多万元,化肥花费20多万,日常的租金和维护都需要花钱。”
  
  目前,为了对粮食种植进行“弥补”,王守森留出一部分地用作大棚蔬菜的种植,“这比粮食要挣钱”。
  
  玩转型
  
  种粮大户转身生态农业

  
  缪武最近忙于四处学习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他计划在明后两年内,再承包五六百亩地,用于生态种植和养殖。这被缪武看作是未来转型的方向。
  
  2010年,缪武陆续在巢湖承包了500亩地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去年3月,他成为合肥最早一批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户。“单靠种植水稻和小麦已经没有太多获利空间。”缪武在前期的水利设施兴修上已投入两三百万,但从目前的回报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投入大、回报慢,手头的资金也不多。”缪武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恰逢政府出台了“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等政策和规划,缪武寻思着,朝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肯定是对的,既有政策保障,又符合老百姓对于农产品生态环保的期待。关于未来五六百亩生态农业,缪武考察学习之后有了基本想法,“主要种植苗木花卉,还有一些草莓采摘”。
  
  现在的农场虽然还以粮食种植为主,但缪武已经开始实验自己的想法,他把这称为“过渡期”。“我已经在农场里种植了很多苗木。”缪武说,目前已经种植了几十万株,主要包括石栏树、栾数、紫薇和桂花等。与此同时,缪武还开挖水塘养了一些泥鳅,散养了一些土鸡。
  
  到2016年,缪武计划将自己的农场完全转型为生态种植养殖基地。
  
  离滨湖观光大道仅2公里路程的交通优势,让缪武信心满满,“到时,农场里有草莓采摘,有休闲垂钓,有赏花旅游,相比单一的粮食种植要好的多。”
  用工难、融资难、租金高
  
  “家庭农场”面临三大“拦路虎”

  
  一年时间来,合肥家庭农场注册数目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这股“家庭农场热”的背后,记者采访发现,用工难、融资难、租金高成为困扰“农场主”们的三大难题。
  
  用工难:
  
  承包面积大了,干活的不好找

  
  潘英友的家庭农场已全部实现机械化,遇到农忙时或机械无法处理的拐角地带,他仍然需要10名左右的人工帮忙,而到农忙时10个人都很难找到。
  
  王守森承包的土地从几百亩,扩大到如今的2200多亩。“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基本没合适的劳动力。”王守森说,他曾想过请打工的人回家帮忙,但没人愿为几天时间来回奔跑。
  
  人难找,成本自然也高,并且每年都在上涨。王守森统计过,用工成本基本占到总成本的20%左右,而在几年前这一比例还在10%多点。
  
  蒋秀芝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草莓生产都是人工作业,目前她的农场要保持50人左右,忙时还需要增加人手,人工成本在经营成本中排第二位。
  
  “从我的经验看,粮食种植要解决用工难还是要实现机械化,或者在家乡形成相关优势产业,留住劳动力。”潘英友认为,实现这些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融资难:
  
  投入资金太大,融资额度太小

  
  融资难是继“用工难”之后,被农场主们提及的第二大难处。对于先期投入巨大,回报很慢的种粮农场主来讲,困难尤为显著。
  
  王守森去年才添购了烘干机,去掉30%的农机补贴,自己花了30多万,新建的3600平方米的仓库花了200多万,手头的资金基本被花完。
  
  王守森想去银行贷款,农户联保方式是农户常常采用的融资方式,然而其贷款金额较小,往往只有5万~20万元左右,实际能贷到的也才10万,远不能满足要求。
  
  随后,王守森找了几家商业银行,都需要进行抵押贷款,但额度依然在20万以内。王守森觉得抵押了才贷20万,“还不如找亲戚朋友借的钱多”。
  
  除了农机投入外,灌溉水渠的修理和维护以及电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租金高:
  
  土地规模越大,经营成本越高

  
  蒋秀芝想继续扩大草莓的生产规模,但又有些担心,周边土地紧张不容易拿到地。而且土地租金连年上涨,扩大规模将直接拉高农场的经营成本。“2009年时每亩地才450元,如今涨到了1000多元。”蒋秀芝告诉记者,这几年,土地租金涨幅特别大。
  
  “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使得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王守森的2200多亩土地,合同一直签到2025年,但3年就要涨一次租金,今年年后才涨了150元,达到每亩500元。由于承包得早,这样的租金并不算高,但是面积大,也使得他租金成本压力很大。“要是每亩涨到600块钱,就真的不剩多少利润了。”
  
  “租金的形成是完全市场化的,由流入方直接和农户谈价格。”庐江县农委主任陈宗泽认为,家庭农场成立之初,最好不要贪大求全,“规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确定。”(稿件来源:安徽网)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