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注定是难以被历史湮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广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这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这场战争,染红了南疆的黄土地;这场战争,铭记了一代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老兵,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军魂,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才有我们今天平静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才有了我们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重新掀开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唤起那段逐渐淡忘的记忆,为逝者默哀,向生者致敬!
“部队是一所学校,是一个大熔炉。军人经过部队这个熔炉走出来就会成为一块好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敲出金属的声响。”在古城定远,郑守勇,这位身残志坚的一等功臣用他的亲历,为我们掀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阐述了一段“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
参军就是要做一个好兵
刚踏进郑守勇的家,我们看到了安徽省人民**赠送的牌匾,“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异常醒目,多幅曾经部队的集体照以及部队生活照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墙上。谈到当年的英勇事迹,郑守勇显得有些腼腆,不愿多提,仿佛自己英勇的行为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随着话匣子打开,我们渐渐走近了这位**,一切似乎都发生在昨天……
1964年,郑守勇出生于安徽定远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却像那个时代的所有年轻人一样,有着一颗快乐而*热的心。1982年,为了报效国家,18岁的郑守勇戴着红花来到了部队,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里程。那时他心中有一个理想,要刻苦锻炼,做一个好兵。
他所在****某部,地处山东,多砾石,一次训练卧倒时,他的手臂被坚石刺破,但他没吭一声,并且保持卧倒姿势动也没动一下。到晚上训练结束时才发现,手臂上流的血已经把衣服粘在一起。
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处于轮战时期,全国各大军区轮流去前线抗敌。至1984年底,****接到参战通知。当时任教导队教练班长的郑守勇凭着一股子爱国的热血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毅然写下了上前线的“请战书”。“当时的我们有热血,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士气激发了我要参战的斗志。”郑守勇微笑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一次战斗改变了一生
轮战期间,战斗并不是很多。对来自内陆平原的郑守勇来说,战争并没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而当地的地形和天气才是郑守勇面临的*大敌人。
“怕吃苦就不来当兵,当兵就是流汗流血的。”经过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一切困难都早已被老郑抛在脑后,“那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只有一句话:誓与阵地共存亡!”当年铿锵有力的誓言如今依然响彻在郑守勇的心头。
1985年7月19日,这****改变了郑守勇的一生。
当天深夜,越军特工团的几名特务在夜幕与浓雾的掩护下摸到我军阵地附近。凭着高度警觉的战斗素质,在哨**的代理排长郑守勇**个发现敌情,来不及多想,端起手中冲锋枪就朝那几个黑影打了一个长点射。枪声惊起了其他哨位,轻重*器一起朝**地带狂射。
不久,双方停止了射击。据郑守勇回忆,大家一致认为附近应该还有敌军,如果不排查清楚,必然是潜在的威胁。经连长批准后,他带领班里两名战士跃出了战壕,潜伏在不远处的一处灌木丛中。“当时的雾很大,看不清前方形势,只听见微微的树枝摩擦声”,根据老郑判断:在弹雨如林的黑夜里,敌人不会自寻死路地到处乱跑,必然就地隐蔽。凭着直觉,老郑朝发声处扑了上去,一把按住了敌特。
在搏斗中,他的胳膊被刺伤,敌特趁机挣脱逃窜。“不能让他逃了,否则我们阵地的情况就会暴露,一定要生擒他!”看着同样受伤的敌特一瘸一拐地逃跑,郑守勇深一脚浅一脚地孤身追赶,但是不幸发生了,一颗地雷在他脚下响起……
三天后,郑守勇躺在了***昆明总医院,双腿齐膝而断,下身剧烈的刺痛感让他痛不欲生,“我的腿呢?我残废了?我成了一个废人了!”失去了双腿让这个从不服输的小伙万念俱灰。等待郑守勇的将会是什么?以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你永远都是我的好儿子”
失去双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后悔参军吗?否则至少你还是一个健全的人。”对于记者的疑问,郑守勇淡淡地一笑,“一切都过去了,战争嘛牺牲总是难免的。”虽至此,但提起当时的伤痛时,郑守勇神色还是有些黯然。“当时就想,炸断我一双腿还不如直接炸死我。前两天还带兵打仗,以后这样怎么生活?”老郑一度绝望时曾想过**。正在郑守勇陷入人生*大的困境时,母亲从老家定远千里迢迢地赶到昆明。
韩德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新婚十**后将丈夫送上了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场;就是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先后将其三个儿子送去了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看到病床上失去双腿的儿子痛不欲生的表情,一向坚强的母亲再也止不住落泪了。知子莫如母,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可儿子是否明了,他的痛苦在母亲那里要增加许多倍。尽管这样韩德芳仍然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安慰道:“儿子,不管你怎样,你永远都是我的好孩子,我会照顾你一辈子。”一句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话语,让当时的郑守勇找到了心里的依靠,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正是母爱的伟大,平复了儿子悸动的心,将儿子从苦海里渐渐拉回到正常轨道。
虽然没读过多少书、没受过良好教育,但这位普通平凡母亲却被授予了“全国拥军模范好妈妈”称号。
浪淘沙**永不褪色
经过战争和身体残疾双重洗礼的他逐渐坚强和成熟。他在日记中写道:“比起那些把生命丢在南疆的战友,我是幸运的,我还有一双手,还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当医院把假肢给他安好,郑守勇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1988年,郑守勇放弃了在部队疗养的念头,退伍回家,“部队教会了我如何坚强,我要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创造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回到家乡后,郑守勇被安排到县残联工作。在一次与定远县领导的聊天中,郑守勇萌发了参加残运会的念头。“虽然我没了双腿,但是我还可以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家乡人民奉献自己的能量。”训练场上的大运动量,使得假肢接合部一次次被磨出了血,在跑道上留下一路鲜红的印迹,妻子心疼地一个劲地流泪。军人雷厉风行的品行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支撑着他走到了*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子军人特有的“狠劲”,郑守勇先后两次在全国残运会上摘得标枪金、银牌,尤其在1996年全国残运会上,他的42.7米标枪记录,连续保持了两届才被打破。1999年,在泰国的世界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虽然当时他已经过了运动员年龄的高峰期,但仍然在此次大赛上摘取了标枪铜牌。
“困苦不是人生路上的低谷,而是梦想腾飞的资本和基石。”这是他选择走进商场的*初目的。1995年初,他辞去机关的工作,开始人生的又一次转身。他一手创办了“济军日化”公司,公司名称是为了纪念他参军的部队——****。后来,无意中他看到一种用银杏果与糯米发酵的有降低“血糖、血压、血脂”效果的叫“银杏神”的酒,于是又一头扎入了这种酒的考察、销售中,“现在,我正在拓展合肥市场呢!”对于今天取得的成绩,郑守勇话里透出了一丝自豪。
国家、人民给予他的,他并没有忘记,军人顽强、执着和负责任的精神也是他“报得三春晖”的力量源泉。“因为我有残疾,所以我更了解残疾人的困苦和坚信,我要尽可能地帮助那些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据了解,郑守勇每年都会从公司拿出上万元资助慰问残疾人。
“部队是一所学校,是一个大熔炉。军人经过部队这个熔炉走出来就会成为一块好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敲出金属的声响!”话语间,透出了郑守勇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