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从林,肥西三河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瘦高个头,精神十足。一见着面就拉着我们看那张放置于屋内门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第43军合肥战友合影”。“都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每次一想到那段战斗经历,我的心情总是久久无法平静。”左从林说。
*次战斗助我成熟
1977年在青平乡下放了两年的左从林报名参军,由于身体条件没有通过,他的参军梦延迟了。从小就喜欢军事、立志当兵的左从林并没有气馁,终于在第二年的各项体检中过关,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想想也真是缘分,要是我体检再没过关,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发生那么多的事。”老左带着微笑回忆着。
也就在左从林从河南巩县入伍没多久,当时报纸、广播和电视上逐渐多了一些关于中越争端升级的新闻报道,“会不会打仗啊?真打起来我会不会被派去?”可能面临真枪实弹、真正的敌人,激动中带着点紧张,不过随后老左脑海里充满了对上战场的期待,“没什么好害怕的,那时候年轻气盛,一心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我们几个战友真是恨不得早点上战场。”
训练是枯燥的,左从林告诉我们,侦察连的战士每天穿着钢板鞋,背着4颗手榴弹和七八十发子弹,每个人负重100多斤在小路上行走是他们的常态。不仅要时刻警惕暗处的敌人,还要注意保持体力以便遇到敌人时能够制敌。这种状态的保持需要**的体力和**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南这么小,真的胆敢和我们作对吗?”训练之余,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老左的心头。
战争还是在不久**了,只是没有料到这么快,这么突然。左从林所在的部队是***第43军128师侦察连,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后,1979年2月其所在的部队开进了南国广西境内,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
侦察兵,在影视剧里大多数干的都是穿插于敌后方的神秘而刺激的“绝活”,他们能不被人发觉就可以将敌人的一举一动记录下来。“其实侦察兵并不仅仅是深入前线侦察敌情,有时候根据需要深入敌后,完成阻击敌人后撤的任务。”
到了广西境内,上级布置给侦察连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侦察敌军事目标的位置,捕捉敌方俘虏。为我方*炮及空中打击提供详实的地理坐标和破坏情况。
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在南国上空,接到上级命令,2月16日,防化兵、工兵、通讯兵、向导、翻译等开始大部队向中越边界转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月17日抵达边界线。这时,左从林才真正感到一丝害怕,原先的激动也因为即将**的战争而慢慢消失,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过去22年都不曾经历过的人生,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再见到家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再看到家乡的土地。
17日凌晨,左从林的连队30多人*先进入越南境地,负责穿插和组织,以阻断越南兵的后退道路。当他们秘密深入越南境地十几公里,忽然发现前方有一个穿军装的人,“不好,被发现了。干掉他!”……两个侦察兵绕道后面包抄,三下五除二用匕*干掉了对方。“说时迟那时快,我们侦察兵功夫真是没得说!一旦这个越南兵惊叫起来我们的行动就失败了!”说起这**次战斗经历,左从林依然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1979年2月17日9点整,中方军队开始全线攻击越南,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这场战争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它的规模与惨烈程度并不低于任何一场持久战,战争中牺牲烈士*后的音容笑貌留在了南疆,定格在了那血色蔓延的落日余晖里。
一转身,一行泪
随着战争的持续,流血牺牲在左从林眼里已经习以为常。老左至今还记得那个晚上。那次的任务主要是步兵负责伏击,侦察连协助。128师长带领大家一起攻打一个村庄,位置已经是深入边境几十公里的地方了。战斗从中午时分一直打到晚上,“那时周围都是铁弹片,是我遇到过的*紧急的一次。”左丛林回忆道,“到越南老百姓的家里,他们的床底下就有战壕。”在回忆那次的情形时,好像还残留着34年前对那次战役的后怕,“晚上我收拾打扫战场时,眼前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当时心里的感觉就是发寒。”
左从林至今忘不了那一晚,那天晚上收拾遗体,看到熟悉的战友躺在地上,全身用白布裹着……“前些天,我还在想着什么时候回家,可看到地上躺着这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谁都说不出话来。”左从林回忆说,那个晚上整个营地没有任何声音,大家就这么默默地围坐在一起。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只是未到伤心时。连长莫绍希,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却不像一般南方人瘦瘦矮矮,倒像一个北方汉子,人高马大。那个平时训练严格、不苟言笑的铮铮铁汉子,看着一众哭泣的战士,吼道:“哭什么,战争肯定会死人。”说完以后,他自己快速地转过了身,“我离他近,看得清楚,当时他用袖口狠狠地抹了一把眼睛。”
“我们的官兵亲如兄弟,军官和士兵没有区别,师长、连长他们行军打仗时都是走队伍的*前面。”漆黑的夜晚,初春微冷的风,低声抽泣的士兵,战争是残酷的,生命是脆弱的,为了祖国的安危,战士们要随时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当面对这样血淋淋的死亡时,我们的战士对胜利的渴望更加坚定。
如果国家需要,我还可以上战场
自卫反击战的经历,是左从林深埋心底的记忆。3月15日,大部队开始撤离回国,3月16日撤离完毕。而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远接近了河内,过深山、埋地雷、炸桥,这些都成了左从林这一生*惊险也*深刻的记忆。
1981年,左从林从部队退伍,回来以后一直在三河米酒厂工作。今年已经56岁的左从林谈及三年的军旅生活,**的感受是无怨无悔,“虽然我们吃了很多苦,但是保卫国家,本就义不容辞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天,同样也有一批人,以“保家卫国,匹夫有责”作为人生信条,“能够参加那场战争,我无怨无悔,如果国家还需要我,我照样可以扛起钢枪重新上战场!”他们的爱国热情,在那个战*纷飞的年代体现,在这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延续。
今天,在那片依旧有着朝阳升起、落日余晖的南疆土地上,我们已寻不见当年的硝烟、炮*、怒吼、挣扎,甚至浸入土地的斑斑血迹,似乎,历史正在遗忘——那场虽然短暂却惨烈异常的战争,那群年轻气盛却永远留在那片土地的人。“战争是冰冷残酷的。我们热爱和平,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采访结束,当我们送上由中国军酒提供的慰问品并向他表示对一个老兵崇敬之情时,左从林连说谢谢,他很欣慰还能被人们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