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中心有座小山叫范罗山。别看这山不出名,山上的三栋西式建筑却很有来头,*早作为当年的英驻芜领事署,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成为“省府”皖南行政公署所在地。而其实,江城芜湖曾几度成为安徽的省会或相当于省会。
“省府”皖南行署
范罗山,位于芜湖市中心。在原芜湖党校教授、文史学者姚永森的带领下,我们一到范罗山,就看到了三栋十分惹眼的西式建筑,其中一栋两层楼为红砖净缝砌筑的墙体、红色机制瓦铺盖的屋面,十分好看。“这几幢建筑均为十九世纪时英国人所造。1876年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将芜湖、北海、温州、宜昌四个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这里就是当年的英驻芜领事署。解放后成为了皖南行署的办公地点。”姚永森说。
虽然1949年3月*******委员会决定成立**安徽省委员会,并且已在合肥的洪家花园旧址办公,但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久,****又决定安徽暂不建省,改设皖北、皖南两个区党委和两个行署。皖南行署的驻地先是屯溪,不久就迁到了芜湖,一直到1952年安徽省人民**正式成立,历时三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芜湖也算是省会之一了。
“当时皖南行署管辖的范围主要包括芜湖、当涂、宣城、池州以及徽州屯溪几个地区。之所以把皖南行署搬到芜湖,是因为当时芜湖近江,交通便利,而且集中了一大批南下的干部。”姚永森告诉我们。
而皖南行署成立后,陆续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在代表会议上行使自己的**权力,讨论、协商当时中心工作和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如1949年底到1950年初的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议题是:支援前线、肃匪反霸、组织农民协会、减租减息、兴修水利、生产救灾等。同时,对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开诚布公地提出批评建议。
旧保甲制度是***统*的基础。但随着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革命运动的深入,旧保甲制度成为开展**革命运动的障碍。皖北、皖南行署建立后,在县、区人民**的基础上先后在广大农村建立农民协会筹备会,培训骨干,有准备、有步骤地废除了旧保甲**,建立了****。
“那时的芜湖在安徽省可以算得上是大城市,当时的芜湖市在各方面发展都在全省领先,包括工业、商业、教育、广播等方面。”据姚永森介绍,当时芜湖大约有15万人口,其中接近一半的老百姓都在从商,当然这与芜湖曾经做过英国的通商口岸不无关系,其他方面,安徽省首个广播电台是由芜湖后来迁到合肥的,安徽大学当时也在芜湖。“当时的芜湖可谓一片生机勃勃。”
1952年初,**华东局将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公署撤消,成立安徽省**,当时的办公地点暂设在合肥。
芜湖的几次“省会”历程
其实,芜湖除了这次的“省府”经历外,还有另外几次被推上了“省会”的舞台。
众所周知,安庆无疑是作为安徽省省会时间*长的一个地方。“不过,在1913年到1926年的民国初期,名义上安徽的省会定在了安庆,可在当时,蚌埠、芜湖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芜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金保这样表示。据介绍,当时的安庆主要是安徽省行政所在地,蚌埠则是当时安徽省的督军府,实质上的省**;而当时的芜湖则拥有着省内众多的军务帮办,马联甲任帮办,协助督军处理一些军事事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芜湖当时不被称作省会,可在军事上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到了上世纪20年代“宁汉分流”时期,芜湖也做过安徽的临时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