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曾先后五次来到安徽,江淮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这位伟人的足迹——
1953年2月,***巡视长江,夜宿安庆,考察长江防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问题,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
1958年9月,***亲临安徽,进行为期5天的视察。他到学校,下工厂,去农村,进城镇,访兵营……每到一处,都留下他的音容笑貌,繁忙身影。
1959年10月,***再次视察安徽,先后走访了省委机关钢铁厂(现合肥钢铁公司)、合肥市郊区蜀山人民公社(现井岗镇)、含山县长岗公社(现长岗乡)、马鞍山钢铁公司等单位,深入群众中间,倾听各方面意见。
1961年7月,***到南方视察,途经蚌埠,听取安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田制的汇报,并作重要指示。
1965年11月14日,***停车蚌埠,约见李葆华、李任之、王光宇等汇报工作。
今天,当我们重温那一幕幕往事,我们仍能领略到**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
我们亲历
***同志在安徽视察期间,我省的一些党政**陪同参加了视察,有幸亲聆他的教诲,亲身感受他工作和生活的一些细节。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张深入实践,从群众中来
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安徽农业严重减产,粮食非常紧缺。为了扭转当时的困难局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徽省委根据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于1961年3月6日决定在全省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3月7日,曾希圣赴广州参加******局工作会议,他向毛主席汇报请示了试行责任田办法的意见。当时毛主席对安徽试行责任田办法很感兴趣,答复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当晚,曾希圣打电话给省委,传达了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于是,责任田在安徽很快试行起来。当年7月,毛主席在蚌埠*车站又听到了曾希圣的有关汇报,他听了后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点。”根据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安徽省委立即部署各地,广泛推行责任田。安徽责任田是在毛主席亲自关怀与支持下得以试验并**实行的,虽然不久后夭折,但它毕竟是人民群众的一个伟大创举,而且它为后来安徽率先实行“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最初的成功经验。
1965年11月14日,毛主席停车蚌埠,约召我和李葆华、李任之等向他汇报工作。
毛主席对安徽的矿产资源十分关心,他问我们:“安徽有多少煤?据说睢溪煤矿很大,储量多少?”我和李任之将沿江及淮北地区的煤炭储量向他作了详细汇报。
当李葆华介绍到安徽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情况时,***说:“机关可以留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下基层。机关人越多事情越难办。”
毛主席在和大家谈到工作方法时说:“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指导;只有**核心,不与群众结合;只到群众中去,不从群众中来,是不行的!只剩光杆,怎么能**呢?干什么事情都要走群众路线。”
在谈到粮食征购问题时,毛主席又关切地说:“你们不要调出8.5亿斤,给**少调一点嘛。要稳重,不要冒失,要藏粮于民。”(王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