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旦”名的由来

2014-05-23来源 : 互联网

“旦”成为我国传统戏曲的女角色名,是由古代西域音乐术语“五旦”和歌女称呼“胡妲”演变而来的。

汉代前后,西域的音乐艺术十分发达,歌曲的韵调分为五种,名曰“五旦”。这五种歌曲韵调,大致与汉族音乐的“宫、商、角、徴、羽”相当,因此“五旦”本是西域音乐艺术是专用术语。西域音乐艺术的特点,是既重歌又重舞,但演员则各有所侧重,主歌的女演员汉译名为“胡妲”,主舞的女演员汉译名为“胡旋”。因为西域音调名称为“五旦”,所以“旦”就被借用来称呼歌唱演员,而当时西域被汉族称作“胡”,并且为了说明演员系女性,译名时便写作“胡妲”,意思是“西域的女歌手”。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女角色都偏重于唱功,所以就把传入已久的西域“旦”名,移来称呼戏曲中的女角色了。

“旦”不仅写作“妲”,而且可写成“笪”,这就更加说明“旦”与声乐有密切关系。“妲”*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奇虫胡妲,戏娼舞像。”“奇虫”即扮演怪物的戏剧,是西域民间的一种歌剧,“胡妲”就是这种歌剧里的女性歌唱演员。“笪”始见于宋人《乐府混成集》,“旦”加“竹”字头,表明它与乐器密切关联,重在歌唱。“旦”*先见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玉壶野史》,书中记载南唐大吏韩熙载“蓄声乐四十人,阃检无制,往往时出外斋,与宾客生旦杂处”,可见南唐即有“生”、“旦”之名。元代戏曲大发展,民间就正式称戏中女角色为“旦”,并根据这些女角色在戏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对象,分成“正旦”、“花旦”、“老旦”、“武旦”、“青衣旦”等许多类别。

由此可见,传统戏曲“旦”名的产生和确定,既说明它渊源于古代西域音乐艺术,又说明我国古代汉民族和西部少数民族之间很早就有音乐艺术的广泛交流,是他们共**造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光辉历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大贡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