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正史、野史并存现象,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比如虞姬,关于她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版本也是五花八门。
石塘镇的传说
谁能想到,合肥这个地方还有个因虞姬而得名的小镇,它位于肥东县中部偏东,从合肥驾车大约一个小时就到。美丽的石塘河自南向北流淌,将小镇一分为二。千**来,东西两部分的居民就是通过河上的小桥来往。
石塘河发源于大别山的余脉浮槎山,流经石塘镇以后,一路向北,注入古老的滁河。
小河在石塘镇的**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两旁的居民就是通过河上的那座石桥你来我往。桥边的柿子树红了又枯,桥畔人家的日子年复一年地过着。
石塘镇宣传委员姜华斌先生祖籍就在离此不远的王铁乡,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石塘镇古称石塘桥,是因为西楚**项羽的妻子虞姬而得名的。
一部《**别姬》,诠释了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那悲情的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荡气回肠的灿烂**。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睢不逝/睢不逝兮何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广为人们接受的楚****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说法,在石塘镇却有了另外的解释。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走散。虞姬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瘫倒在一家蹄角行的屋檐下。掌柜的清晨起来开门一看,一个绝世美人楚楚可怜地依偎在门墩上,虽然是满面灰尘、衣衫褴褛,但浑身上下还是透着高贵的气质。
店主顿时心生怜惜,将其扶至屋内。先是打盆温水供“虞美人”洗漱之用,又从锅中捞出刚卤煮好的驴肉,切成薄片,蘸着葱花、麻油给“虞美人”吃。
只是“虞美人”命中注定难逃此一劫,饥饿交加的感觉还没有**消退,刘邦的军队已经追至镇上。杀红了眼的士兵并没有因为美人的姣好而有半点犹豫,手起刀落,“虞美人”一头栽倒在小河里,顺水而流。
传说总是神奇的,按道理河水应该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可虞美人的尸体却是逆流而上,*终被那座小石桥挡住。小镇从此有了一个凄楚的名字:尸淌镇,那座小桥也被称作尸淌桥。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镇上的人觉得名字不雅且晦气,于是据此谐音,改叫石塘镇,那座桥改叫石塘桥,连小河也改名叫石塘河。
虞姬何许人也
可能因为美人的关系,大家对西楚**的这位爱姬的兴趣甚至超过了刘邦的夫人吕后,**别姬,遗憾千年,*取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怜悯和眼泪。
电视连续剧《楚汉**》里描写的虞姬与项羽是不打不相识,楚军将领误杀了虞姬的父亲,项羽为她痛处部下,由此结为**之好。
实际上史书上关于虞姬的记载甚少,导致今日史学界连她的籍贯、名字都有争议。
《史记·项羽本纪》里倒有寥寥数语:“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
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目前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
还有她的生卒年月、民族都不十分确定,包括出生地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今江苏苏州常熟人,出生于常熟虞山脚下一个村舍——虞溪村里。常熟的虞山,现在是**的虞山风景区。
还有一说是江苏沭阳颜集镇人,那里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沟畔有胭脂井、**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姬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她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于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据介绍,清代**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
民国期间沭阳当地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后该庙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几多虞姬墓地
似乎不仅是今人才喜欢攀龙附凤,古人也是愿意和名人沾点边的。
关于虞姬死后到底葬到了哪里,至今也没有肯定的答案,许多地方都有虞姬墓地。
传说中的虞姬家乡江苏沭阳颜集自不必说,那里不仅有虞姬墓,还有虞姬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三十年,乡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门上有对联,上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下联:姬兮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横批:巾帼千秋。
而我们安徽也有两处虞姬墓,一处在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茂密的树林中沉睡着一座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别姬之处。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而定远虞姬墓位于二龙回族乡,这在明朝《和州志》上有记载。民间相传虞姬身首异葬,灵璧葬身,定远葬头。一个围绕虞姬葬在灵璧还是葬在定远的“虞姬墓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虞姬死于战乱,她殉情自刎,令人击节赞叹,千古以来被视为巾帼**。
有人分析说,虞姬死后,项羽难舍尸骨把她的尸体或首级带到定远安葬,这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因为项羽在突围前就感到虞姬是个包袱——“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不可能带着一具尸体或首级突围。
起码历史上来灵璧的虞姬墓凭吊的人分量很重:唐诗人高适、北宋文豪苏轼、南宋诗人范成大、明文豪冯梦龙、清书画家郑板桥等均“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