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的安徽大学,大致以**战争前后为界,经历了**安徽大学和**安徽大学(以下简称**安大、**安大)两个阶段。**安大是**战争胜利后在原**安大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其过程历尽艰辛,皖籍著名教育家、**安大首届校长陶因对这所大学的创建和初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代理主持安大筹委会
陶因,安徽舒城人,1894年出生,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随后,他又前往欧洲,留学德国,获得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0年初,陶因从欧洲学成归国。此时,故乡安徽刚刚建立了一所近代教育的大学,这就是安庆的**安大。安徽大学校长王星拱教授知道陶因归来,欣喜不已,立即向他发出加盟邀请。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陶因立即接受了安徽大学的邀请,来到安徽大学任教,担任刚刚建立不久的法学院院长。
不久,王星拱被南京国民**教育部正式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校长,离开安徽大学,前往武汉,主持武汉大学校务。因安徽大学尚无经济学科,陶因颇感遗憾,加上朋友王星拱离去,更坚定了他离去的念头。1930年9月他也辞去安大教授和法学院院长职务,随王星拱来到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任教,并被聘为教授。1936年9月,王星拱任命陶因为经济学系主任。之后,陶因一直担任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并在1945年1月兼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战争的胜利时,安徽教育界的人士却仍有一丝难以言状的苦涩,这就是**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火,安徽唯一的一所大学——**安徽大学在1938年夏天的西迁过程中解体了。安徽人深知大学在地方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呼吁重建安徽大学。一些在南京、上海、北平的政界和教育界有影响的皖籍人士,也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和学术地位,在国民**中进行积极活动,强烈要求在安徽重建一所大学,并且主张这所大学必须是高起点的大学,应为直属教育部的**大学。
他们的要求得到南京国民**教育部的认可。1946年1月25日,教育部作出决定,重建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称“**安徽大学”,同时决定立即成立**安大筹备委员会,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云龙、杨亮功、章益、刘真如、张忠道、汪少伦、程演生、刘英士和王培仁为筹备委员,任命朱光潜为筹委会主任,陶因兼任筹委会秘书。这些筹备委员大多与30年代的**安大有着历史的联系,杨亮功和程演生曾任**安大校长,陶因、章益、刘英士曾任**安大的相关学院的院长或总务长、教务长,朱光潜曾被**安大聘为文学院院长(尽管他从未赴任),叶云龙是**安大教授,汪少伦是省教育厅厅长,其余皆为皖籍著名学者或政界人士。
在筹委会成立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朱光潜由于个人原因,拒绝来安徽就职。尽管南京国民**教育部一再敦促,安徽教育界人士一再恳请,但朱光潜仍然不肯离开北京大学。4月4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函尚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陶因,令他立即来南京,主持筹委会事务,商讨建校事宜。4月13日,陶因离开任教已达15年之久的武汉大学,乘轮船顺江而下,16日抵达南京,随后立即拜访朱家骅,商讨筹建**安徽大学的具体安排。19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任命,决定在朱光潜来南京主持筹委会之前,由陶因代理主任委员。
4月20日,在教育部常务次长杭立武主持下,**安大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筹备委员有杨亮功、程演生、章益、叶云龙、陶因、刘英士、刘真如、王培仁及汪少伦,朱光潜和高一涵、张忠道缺席。教育部主任秘书翟毅夫、科长马小波列席会议。会议研究了**安大的校址、院系设置、开办经费等问题。会议作出初步决定如下:(1)校址暂定为安庆原**安徽大学原址,至于永久校址,待第二次筹委会会议再决定。(2)设置文法学院、理学院和农学院三院,在文法学院内设中文系、西文系、经济系、政治系和法律系;理学院内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生物系;农学院内设农艺系和森林系。理学院和农学院均自第一年级办起,文法学院各年级同时开办。(3)开办经费核准为5亿元。(4)自1946年暑假后开始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