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干什么**?在莘畈乡旅游接待中心的农家乐**点里,一盆接一盆的农家土菜被端上桌,现在农村干什么**?大学生“村官”戴信珍和妻子俞燕玲忙的满头大汗,现在农村干什么**?不过,看着这些上海客人大快朵颐,夫妻二人忙也忙得舒心。适合农村致富项目大学生也来**。
“来来来,尝尝我们这的土鸡,都是咱山里散养的。”每天戴信珍夫妇就这样热情的招呼山里山外的客人。
这些年,莘畈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上海人的欢迎,以往每周只有周末一批客人,现在是每周至少有2批游客,戴信珍说最多的一天他们要烧90个人的饭菜。小戴笑笑说,从4月份开张运营以来,他的口袋里肯定要放上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有空就和游客交流、听意见,从不断地批评中摸索出了“门道”,总结出上海游客的菜要少放辣,少放盐,多加糖,以清淡为主,老年人的饭菜还要再软、烂一些,住宿的地方更要在细节上做好服务。
现在农村干什么**?“开头一两个月,那才真叫辛苦,经常有上海游客给我们出主意,尤其是在口味上。”戴信珍说,譬如烧鱼的时候,有的客人说不放辣不好吃,有的又说喜欢吃甜点。“刚开始承包接待中心,折腾得心力憔悴,尤其是游客集中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楼上楼下跑,还要耐心听很多意见。”
回想起夫妻俩开办农家乐的这三个月来,妻子俞燕玲很是感慨,“创业的艰辛比想象中大多了。”要创业,刚满周岁的孩子被送往了白龙桥的外婆家;有游客的时候,丈夫肯定住在莘畈,早上5点起床,赶早坐车到汤溪批发市场买菜;游客多的时候,丈夫有一次连续10多天都住在乡里,忙得都快晕了。
尤其是刚开始一两个月,游客的抱怨声多,俞燕玲看到丈夫如此辛苦,付出与收获却没能成正比,也曾想让丈夫放弃。不过,她一直没有开口,而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照顾好公公婆婆,照顾好丈夫的衣食起居。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既然决定自己创业,就不会轻易放弃。”与戴信珍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和妻子都住在汤溪寺平的父母家中,2008年29岁的他才决定去考大学生“村官”。“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而且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让我看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我觉得回到农村可以大有作为。”他从工作了8年的企业里辞职,考上“村官”后,被分配到了罗埠镇,在工作之余,戴信珍首先开始了他的苗木创业之路。
现在农村干什么**?第一年,戴信珍在寺平村承包了4亩地,种上了七八十万株红叶石楠。可是,学机械专业专业的他,要么种植技术不过关,要么市场把握不到位,原本以为能*上好几十万元,结果辛苦一遭,只*了两三万元。“第一次创业很认真,拔草、施肥都亲力亲为,有空就到田里去看,人也瘦了五、六斤,可这苗还是死了很多,又没赶上好行情。”
戴信珍回忆道,那段艰辛创业的日子,他还笑着对父亲说,“爸,我比你当农民称职多了。”可到最后,却被父亲笑话了,“这苗卖不出去,当柴烧都嫌差,还不如像我一样种水稻、蔬菜,还可以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