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美团网创始人王兴放了一颗卫星:美团2015年的销售额目标是1000亿,而2012年已经达到了55.5亿的销售规模。有的人说吹牛,有的人说看到这个数字一点都不惊讶。
我还是比较看好美团的,他的基本功很扎实。
我曾经跟美团的一个高管多次聊过美团,印象*深的是王兴的一个内部文化:用户**,商户第二,员工第三。对做O2O而言,用户和商户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早期,美团也为此多次内部矛盾,也引发管理上的诸多冲突。后来他们确定了这样一个文化,并依此来处理所有矛盾,比如说,两个销售打架,一个签单早,一个签的价格低,在“用户**”的文化下,签单价格低的那个销售胜出。
话说,就是靠着“用户**,商户第二”,美团打出了产品差异化。和大众点评等的“商户**,用户第二”形成区隔。
所谓: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剩者为王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这篇文章是《福布斯》中文版的副主编写的,《美团网CEO王兴:团购就像马拉松》,虽然是2012年6月份发表的,但是对王兴的一些基本面挖掘的比较到位,比如,通过对数据的积累、分析和优化来解决问题。很值得看看:
一切似乎正朝着预先计算好的方向和方式发展:当竞争对手在过剩的资本推动下通过大量冗余资金来获得速度时,美团表现强劲但并不是*出色的(虽然稳居前三,但从来不是**),但当去年下半年面向中国互联网的资本开始收缩时,美团的系统优势便突然凸显出来——自从今年2月*次坐上团购行业头把交椅后,它正快速甩开追随者。
“从2010年3月我开始做这个事情,就相信这是一个长远来看市场非常大的事情,但*终你要成为胜者的话,就必须能够很扎实地持续前进,而不是一惊一乍的,一会儿很猛,一会儿**歇着。这是一场马拉松。”美团网CEO王兴说。
*初,美团网只是Groupon在中国的翻版,即每天只提供一个服务项目。但随后随着用户和商户的增加,他开始背离Groupon模式,不断增加每天的团购项目数,这一切就像一个自然进化的系统。
“消费者不仅仅希望多,而且希望精,还希望优惠的幅度大。”没过多久,他就为美团确立了这样的基本商业逻辑:向消费者提供低价格高品质的服务选项。
听起来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悖论,因为高品质同时意味着较高的成本。但王兴认为,在实物产品领域也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实物产品的可变成本无法一直挤压下去,但在服务类产品上却是可能的,因为对服务提供者而言,当它的服务能力有剩余时,服务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
他的**个决策是:将几乎全部的精力用在服务类团购上。目前,服务类团购的交易额占了美团全部交易额的95%,这一比例在团购网站中名列**。
专注服务团购,还回避了实物类商品的配送环节,这部分费用是拖累很多实物类电子商务网站**状况的主要包袱之一,同时还能规避像淘宝、腾讯这样的传统互联网*头的插足,因为本地商户的IT化程度很低,这就需要强大的线下团队,这是它们不具备的。
“人们花在服务上的*会越来越多,而且每时每刻都要重复消费,另外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行业、绝大多数时候是供过于求的,这就是我们的长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