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个问题:
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这些人,如果一直坚持只做一个100人的小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一个产品。他们**的社会价值,会不会比现在带着几万人做一个*头公司更大?
是的,小公司可能被*头山寨、打垮、或者收购。但那有什么关系,正好进入下一个领域。
做*头,精力被耗费在管理内耗、血腥竞争上面。这给社会带来的增量是小的。做小公司,精力专注在产品本身以及**上面。这给社会的增量是大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是源自我自己的选择。我宁肯做一个*立的个人媒体,也不愿做一个杂志主编、门户总监、或者带帮兄弟创一个新媒体。我认为前者对这个行业的价值更大。
原因在于。敢单打*斗的少,能带队群殴的多。做前者,身轻如燕可随性探索,需要的收入不多,受到的掣肘*少。做后者,包袱重了,必然损失掉锐利、*立、和自由。
当然有两个前提。**,互联网给了记者“身轻如燕”的机会。第二,媒体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需要身轻如燕。这两个前提,我想某种程度上适用于互联网创业。
正巧,亚马逊和谷歌的两位CEO在*近的发言,与这个问题契合。
贝索斯说:“一些公司,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他们有一种征服者的心态(conquerormentality),而我们是探索者的心态(explorermentality)。
喜欢亚马逊探索和前卫精神的人们会倾向于和我们在一起,享受乐趣。恰恰这也是一种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
你是否同意,中国的互联网更多是征服者心态,而相对缺乏探索者心态。要征服需要大投资、大资源,要探索只需要精悍小分队。要征服才会狭路相逢兵戎相见,要探索更似轻舟一叶*来*往。
佩奇说得更丰满一点:
“我担心,我们运营公司的理念可能出现严重错误。阅读媒体对谷歌及整个科技业的报道,发现他们总在谈竞争。这些新闻的报道方式与体育比赛类似。然而,很难找到仅仅为了竞争而诞生的**产品。”
竞争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关键词。说得更贴切而生动一点,是“弱肉强食的丛林般的战争”。
有两位互联网上市公司CEO分别送我一本《商战》。里面有一段原文:商战成功的关键在于,针对你的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战术,而不是针对你自己制定战略战术。
在中国互联网,对手、战争、击败,是根深蒂固的思路。这对这个行业和这个社会的价值有所伤害。
佩奇接着说:
“如果你倾尽全力,只是为了击败在做同样工作的其他公司,那这样的工作怎么会令人兴奋?这就是许多公司衰落的原因。
他们喜欢修修补补,进行微小的改进。做熟悉的事情以避免失败,是人类的天性。但“增量式改进”会逐渐失去意义。科技行业更是如此,它会发生非增量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