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我骨子里是记者

2014-08-14来源 : 互联网

北京,建**外中粮大厦,毗邻长安街,西瞰金融街。从6楼俯瞰窗外,路上车水马龙,IDG中国总部办公室即坐落于此。而十多年前,这里远没有今日的繁华和喧嚣。
1991年,熊晓鸽出国5年后*次回国,并且**次来到深圳,当时的特区充满了创业的**。在这里,他碰到了很多湖南大学的同学,“很多人都想来创业,”熊晓鸽被他们的创业热情所感染,“我说你们应该去找VC。”但令他吃惊的是,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VC是什么。
熊晓鸽立即向总部汇报,要在中国发展风投业务,他的想法得到了IDG创始人、董事长麦戈文的大力支持,麦戈文也认为中国经济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
当时,嗅到中国机遇的不只IDG一家。1991年,一些国外的**VC也曾来到中国考察,但是与熊晓鸽的乐观不同,他们看得十分黯淡。
“中国连招聘一个可以用的MBA都没有,”一家****VC如是说,“中国市场也没有风投的环境。”正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许多****VC失去了*早布局中国的机会。
而熊晓鸽却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从1988年开始就在美国以《电子导报》(ElectronicBusiness)记者的身份活跃在硅谷,采访过众多的创业者和风**司,所以他对风投的运作模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美国成功的风投模式,一定可以在中国成功复制。于是,在熊晓鸽的推动下,IDG开始在中国谋篇布局。1992年,熊晓鸽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投资之旅。
万事开头难。1992年,在中国没人知道风投,没人了解风险投资。
熊晓鸽去一家企业谈投资,因为大家都不懂什么是风险投资,解释起来也就颇费口舌。“当时我也很年轻,又是一张娃娃脸,说半天人家都不相信,觉得我们就像一家皮包公司。”
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熊晓鸽说,“小兄弟,我看你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坏毛病,我相信你不是骗子。不过,你要给我这么多*,等我把企业做好了,你还要退出去,你这不是傻吗?”
这让熊晓鸽深刻地意识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风险投资,于是,他决定在深圳举办一个风险投资**。不过,广告也做了,消息也发出去了,报名的人却****,熊晓鸽心里凉了半截。正好当时计算机很*爆,熊晓鸽决定赶一下“时髦”,将**改名为IT投资**,“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为筹办这次**,熊晓鸽花了不少心思。不仅邀请了不少国外风险投资大腕,还请来了IDG创始人麦戈文,更重要的是,他还请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主管计算机的一位司长。
“国外那么多的IT企业,早期很多都是靠风投做起来的。”这是**给听众带来的*大震撼。而电子工业部领导的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