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当年毕业单纯地选择了青海,还是在中科大任校长,包括最后入驻南科大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朱清时,他执着于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他自信于被实践和时间佐证的改革尝试。即便他现在逐渐走下南科大的风口浪尖、回归看似平静的中科大校园,他内心的理想主义情怀不曾泯灭。这些情怀现在可能寄托于他品的茶、看的景、读的书、写的字。
存留的遗憾和既有的纷争也似乎不会扰乱这位老人内心的那份坚定,于是,在微博上看见科大学生对他“理想主义者”的评价和质疑,他意味深长的笑了。
朱清时这回彻彻底底把“家”安在了中科大,而今从住家到办公室,全部在茏葱翠绿的东校区。很多科大学生国庆之后都会在校园里频繁看见朱清时,出现的地点有东区家属区、微尺度实验室、第五教学楼、甚至包括水果摊。作为68岁的老人,他如何过退休生活?兴趣爱好都在哪儿?从深圳回来都带了什么宝贝?放下行政事务的他如何总结和评价他任校长的15年甚至已走过的人生轨迹? 10月16日,朱清时邀请本报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这些问题也有了答案。
【工作生活】上午9点:家属区
“有时候上午会在去往五教的路上看见。”“中午看见他从微尺度实验室出来。”“上次看见他在水果摊买水果。 ”在对中科大学生的采访中,能总结出这位老人现在的生活状态,更像是个悠闲平静、准点上下班的教授。
10月16日上午9点整,本报记者恰在家属区边的干道上遇上了朱清时,打个招呼、他立马就认了出来、展露了笑颜,看起来心情不错,于是对要约的采访也就没有拒绝:“半个小时候到我办公室吧。 ”
上午9点半:办公室
朱清时从家到办公室几乎要南北向穿越整个科大东区,接近从黄山路走到太湖路的距离。办公室的门上不像很多实验室标注了名称和教授姓名,暖色灯光透过玻璃透出来。
“请进。 ”打开门,眼前的局促让人略感意外。外屋已被各种物品堆满,绕过书橱、办公桌和会客区也挤得满满当当。
此时,朱清时还在忙着打印审计问答。 “9月28日回到合肥,回来后一直没广泛走动、只是接触了一些认识的人。 ”他随后补充一句,“学校在我走的五六年变化很大,我还要慢慢适应,这连这个网络我都用不好了。 ”
他透露,现在每天上午下午没事就来到办公室,处理事务;其余便没再透露更多活动,“我还没有开一次讲座、也没有上过什么课;运动也就是在校园里散散步。 ”不过,记者获悉,他的首场讲座已敲定了时间和地点。
对于中科大的感受,他说:“现在还没深入,以后有更多了解再说。 ”
【收藏爱好】一本小册随身带
在给记者展示钱学森给他的亲笔信时,朱清时从随手拎的公文包内拿出了一个绿色文件夹,可见珍贵。
朱老保存的像宝贝一样的东西究竟都有啥? “这是南怀瑾送给我的诗,也是他的墨宝;这个是我写的文章给他看,他批阅了三个字‘好得很’。 ”朱清时一页页翻给记者看,里面绝大部分物件可看出他现在潜心研究的东西,“这是元代刻的佛经的最后一页;这是合肥非常著名的一个和尚,叫懒悟画的画。 ”
翻到文件夹的最后一页,有一张崭新的南科大通讯录,“这个也是要随身带的。 ”
动物化石几案放
“今后我很想在中科大做一些科学考古的事情,也就是用科技的方法来考古。 ”朱清时透露了自己未来的一大研究方向。
环顾略显局促的办公室,虽说绝对面积也不小,但堆放了太多物件,有些打包装箱,有些散落在地。办公桌正对的是一张正方行茶几、茶具摆放到位;再比较醒目的就是随处可见的考古物件,“收集了不少,但也不知道具体数量。 ”
朱清时转过身给记者指认了背后条形几案上的两件:“那块不规则的是化石,你仔细看上面有很多鱼,这是我在香港买的鱼化石;这个很难得,不仅有很多条、而且大鱼小鱼都有。 ”
“这是怎么形成的?据您考究又是什么时候的? ”“这些鱼正在水里游的时候,突然火山爆发了,就压在底下了,因为没有氧气所以鱼就慢慢慢慢分解了,没有烂,慢慢就变成化石。年代大约在四五千万年以前,可能是在辽宁。 ”
化石旁边是个精致的瓷件,“那是马家窑的,距今六七千年了。 ”
宣纸笔墨在手边
相比在南科大堆满了各种文件和书籍资料的办公室,中科大内的办公桌,最显眼的就是开辟了一块“书写区”,占据了约五分之一的位置。
暂时没有砚台,朱清时就用一个塑料食品罐装了墨汁。记者希望他能写下内心的些许感悟,朱清时写了“究竟涅槃”四个字,想了想署名“清时”、然后又在抬头加上“安徽商报”,最后赠予本报。他解释,“‘究竟’是佛经说的,达到最终极真理;‘涅槃’是不生不灭,就是永恒。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达到‘究竟’,什么事情都明白真理,而且可以永恒。可以说是真理永恒吧。 ”
从随手拿起的毛笔和剪裁好的宣纸看,没事写字放松一下心情应该是经常的事。
【自我评价】我是个理想主义的探索者
历经纷争的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外界对朱清时的评价太多,方向不同、意见不一。
他对自己的评价也被媒体作了不同的解读:从遗憾到无憾,有六十分、也有惨胜。 “这些我都不好回应,因为我在南科大的这五年,已经留在历史上了;包括南科大暂时还不能总结和评价,要给后人去做。 ”
从2010年冬天发出惊雷般的呐喊:做教改的尖兵、为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路;到卸任时谦虚谨慎又不失信心的寄语:未来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就是未来的种子;加之期间种种波折甚至妥协,都可见表明了理想与现实媾和的痕迹。
朱清时向本报解释说:“开始宣传观念,当然是要树立一个高目标;后来去实践,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虽两者不可能一致,但你如果没有高目标,你就不可能去登山、不知道往哪儿走;但在攀登中,五年只能登到第一个台阶,后面还需要不断攀登。 ”这亦可看做他寄希望于时间的考验及后来者的魄力。
“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分辨这两种不同事情的区别。 ”这曾被认为是最贴切的评价。知行合一本身就难能可贵。如果一定要请他给自己作个评价,他想了想说:“我一个理想主义的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