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互联网+”写入*****工作报告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互联网+”也成为各地**和各类企业紧挂嘴边的“口头禅”。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果说“互联网+”在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属于“水到渠道”之事,那么,“互联网+”要想在西部或农村落地生根,还有多道“中梗阻”亟待破除。
*先,“家家能上网”亟待普及,从农村互联网或农村电商普及的角度来看,*当其冲的是要解决农村用户上网的硬件问题,包括网络接入以及上网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只有解决了“能上网”问题,才有“上网干啥”并进而产生交易的可能。
但是从农村用户的角度来看,如果“为什么要买电脑、为什么要上网”这两个*基础的认识或理念问题无法破解的话,那么,农村用户的上网积极性是无法激发起来的。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要让农村用户切身意识到并感受到,上网能给他的生活尤其是收入产生实质的影响。
直白的说,就是互联网必须真的能帮他们“发家致富”,否则,他们还不如农闲时“打麻将”。
其次,“随处可上网”有待建设,一如互联网在城市或东部地区的普及和发展路径,在解决了“家家能上网”的基础问题后,为了培养农村用户的上网习惯,需要加大“随处可上网”的建设力度,在农村用户聚集的地方,比如小卖铺,加大wifi等上网热点的建设和投放。
只有形成了“网络无处不在”的使用环境,才能让农村用户在农忙之余逐步形成手机或电脑上网的新爱好。
其三,“产品”下乡渠道待畅通,有网了、能上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什么网?除去游戏、视频网站外,还有很多电商网站,但是,对于农村用户来说,选谁上谁,则有待于适合农村用户的宣传**方式。
事实上,不论是早年史玉柱的“脑白金”,还是现在的摩托车、热水器等电器,他们下乡进村*有效的方式——就是“刷墙广告”。
如今,在“互联网+”下乡的强劲东风下,包括京东、淘宝等在内的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了“刷墙”力度,但是,相对于城市用户集中,农村用户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分散的特点。如何更加有效、更加快速且更大范围的“刷墙”是摆在京东、淘宝们面前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