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层维度,我批驳 90 后的观念,就是所谓的 90 后才能理解 90 后。有些投资机构都开始标榜我们有了 90 后的人,去看 90 后的案子,我觉得这也非常的 stupid。请问是谁投了 Facebook,请问是谁投了 Google,都是江湖上非常老辣的人。我觉得直指人心是*关键*深刻的力量,你要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说我们同班同学,我跟他在一起,我就能理解他,我就能投到。
反而,90 后不见得看得懂 90 后,因为他们也在局内。而且这个方法很荒唐,我真的不能理解,有一度我们中国投资圈竟然浅薄到这一点,到处去标榜说我们团队有多少 90 后的同学。投资团队有 90 后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人员比例,做合伙人是因为实力,和是不是 90 后没关系。
那些成功的 90 后,我更愿意叫他们年轻人。他们就是这样早熟,而且惊人的言语周到,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所以他不光是对自己的产品有比较强的敏感,而且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主流里,他能够理解各种人。
如果说*新锐,不妨看看时尚行业,各大时装品牌的设计师,有多少人能够历久弥新。你觉得今年的 Alexander Wang,他真的就是到了明年就不能帮 25 岁以下的人设计吗?很有可能未来的五年还是他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