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四牌楼都是合肥人心中的“城市中心”。作为合肥的**、经济、文化中心,四牌楼周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了近代的几位总理以外,往上追溯,还有杨行密、包拯、蔡悉、李天馥、龚鼎孳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显赫人家的“足迹”
过去的四牌楼,是庐州城*繁华的地段,这样****的地方,一定居住着这个城市里显赫的人家。比如吴王杨行密、“龚合肥”龚鼎孳都在四牌楼附近留下过足迹。
据《新五代史》和《资*通鉴》记载,杨行密,字化源,庐州合淝人也。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宽仁雅信,善得士心”。他的老家在今天的长丰县,唐末受封吴王,为五代十国中南吴国的实际开国者。他有个孙女名叫百花公主,吴王很疼爱这个孙女,特意为她在庐州城内靠近十字街的小巷里建了一个小花园,遍种百花,那条小巷因此被叫做花园巷,今天的花园东巷是其中一部分。
公元905年,杨行密死后,棺椁由其长子杨渥及女儿寻阳长公主护送还乡,葬于合肥城北,即今吴山镇。吴王墓西边是百花园,传说是孙女百花公主在其墓旁修建的,用于寄托哀思。
既然说到四牌楼,肯定要说到“龚合肥”。“一世二世孤苦伶仃,三世四世渐有书生,五世出一高僧,六世车马盈门……十三十四两代翰林……”这是清末流传在合肥的民谣,它反映了龚家到合肥后,白手起家,创立门户,由一贫如洗卓然而成合肥望族的艰辛历程。真正使“龚合肥”崛起并闻名海内的扛鼎人物,当是第七世的龚鼎孳。
龚家是合肥城里的望族,龚鼎孳在朝廷为官,合肥的家族自然鸡犬升天,那时,从逍遥津公园到操兵巷这一地段都是龚家的财产,操兵巷也就一度改叫“龚大房巷”了。据老辈人介绍,当年龚家房屋青砖碧瓦,高大气派,而周围穷人的房子都是些土坯屋,非常简陋。
当然,合肥*有名的楼宇当数稻香楼,建楼者也是龚鼎孳的胞弟、提前退休的龚鼎。稻香楼落成后,龚鼎孳还曾数回合肥,就住在稻香楼内。
包青天的“香花墩”
提到北宋清官包拯,合肥无人不晓。包河的名气很大,它因包拯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现在几经修缮,已经成为包河景区,更使这一名胜古迹流芳百世,万民敬仰。不过,如果提到“香花墩”,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也与包拯有关。
据资料记载,包拯小时候读书就在“香花墩”,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一听就会浮想联翩,仿佛是一处美丽的、鸟语花香的地方。“香花墩”是在合肥城南,史书记载这个地方环境优美,它位于合肥原“城南镇淮楼西凤凰桥巷”,也就是今天四牌楼附近市府广场旁。
现在的包公祠这个地方也叫“香花墩”,但它不是包拯当时读书的地方。今天的包公祠是一颗明珠,风景秀丽,这个“香花墩”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是明朝**年间以后,当时一个太守,他在南护城河当中一个小岛建了包公书院。经过历代修葺,改称“包公祠”。清嘉庆六年(1801年),合肥知县左辅重修,始具规模。后来太平军攻打合肥,包公祠也毁于一旦。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年),李鸿章私人筹*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增添了东西两院。传说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地位已为乃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只好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立于祠后。
因为包拯原来在故宅的读书台,也就是“香花墩”后来荒废了,“香花墩”名字就移到今天南护城河的这个小岛,也就是今天的包公祠,包拯的一些子孙也在此居住、读书。整个祠堂为一个四合院,前后几进院落,左右几道回廊,孝肃公执笏握笔端坐在那里,眉目严峻,无一丝笑痕,真的是“铁面包公”。
“包公第二”李天馥
合肥历史名人李天馥对包拯推崇备至,在他许多诗文中都有称赞包拯的字样,而他为官也同样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后人给了他“合肥第二包公”的美誉。
李天馥少年的时候几乎遍读经史子集和百家著述,用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所以23岁就高中皇榜。他在位的时候就是一位清官,康熙称赞他“学行俱佳”。他刚到户部的时候,下属就以“苞苴”(即贿赂的财物)进谒,他严词**并公之于众。他特别欣赏博学之才,向朝廷举荐李因笃、顾炎武、秦松龄等大方之家。开科选才时,他又大力推举陆陇其、邵嗣尧、彭鹏等学子,深受世人称赞。晚年,他回到了故乡合肥定居,在四牌楼附近盖了一座相府园,周围有玉带、日月、乾坤三条小巷,有饱读经书之人解释说,那是比喻李天馥腰缠玉带、手掌日月、扭转乾坤的地位。
据说当年在修建相府园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风水先生。他说:这个地方犯*神,不能盖房,必须把地基向东移动几米,否则冒犯了*神,盖好的房屋也会被*烧掉的。
风水先生走后,李天馥来了,要工匠们原地建盖,按时开工,不得有误。并说,我是当朝一品大员,*神爷的地位没有我高呀!相府园盖好以后,几十年间居然真的没有发生一次*灾。
李天馥不仅没有给当地**和百姓找麻烦,反而做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好事。清朝的时候有个规定,比当地官员职位大的,如巡抚或王公大臣等莅临合肥,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都迎接到城外10里之处。有一次一位官员到合肥视察,庐州知府与合肥县令恭请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觉得这个繁文缛节太劳神伤财了,就叫他们出德胜门在稻香楼那里迎接即可。官员为此大发脾气,李天馥却冷冷地说,当今皇上见了我都礼让三分,难道还要老夫惧你不成。
此后,合肥就在此地盖了个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这里迎接。大家都说,李天馥扭转了官场上一个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