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置县以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合肥的地名在演变、行政区划在更替。“这一切从何了解呢?虽然有历史文献资料可以查询,但*好的证明却是来自地下出土文物的自述,那才是*有力的佐证。2003年在合肥西北郊出土的一方墓志,就有力地佐证了合肥的一段历史。”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汪炜说道。
这方墓志名为“隋代丁护墓志”,距今已有1000余年。这方墓志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合肥的名称演变、城址变迁,以及我国书法发展和墓志演变有着**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江淮地区**、经济、文化、习俗的重要资料。
发现于三十岗乡
所谓墓志就是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据汪炜回忆,丁护墓志发现于2003年8月16日,出土于合肥市西北的三十岗乡古城村之东,是当地一农民在兴建房屋开挖地基时发现的。合肥市文物部门闻讯后赶到现场时发现,这座砖室墓已经被破坏,而墓中挖出的一块石板就放在这个农民家中。
“我们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方墓志,后来还在墓中发现了墓志的底座。因为未见其他东西出土,这个墓志便成了该墓的**出土物。经过仔细释读墓志上的文字,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块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尤其对研究合肥地名演变、区划变更、城址变迁、官员任职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汪炜说道。
志盖合一形同墓碑
丁护墓志高87厘米、宽48厘米,志额呈弧形,志额上阳刻有篆书“丁府君之墓志”六个字,围以祥兽。志文用楷书共书20行,每行31字。汪炜告诉记者:“志文字迹清晰,刻工细腻圆润,字体妍美秀丽,骨力遒劲,结构紧密。从中可见二王之遗风,又可见颜柳之端倪,这也是判定此碑刻于隋中期的缘故。”
在书法方面,南北朝时期的石刻文字所显示的是隶书向楷书转变,书法呈固定形式,末期出现了杂乱,但由于隋代的**统一,南北融合使得书法具有整齐的结构和舒畅的精神,推动楷书的发展,以至唐代楷书发展到顶端。“该墓志的文字作品处在我国书法史上的两大阶段之间,有着*特的书法审美价值,因此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汪炜评价道。
与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代墓志相比,隋代丁护墓志在格式内容上大同小异,但该墓志特别之处是没有盖,志盖合一,形同墓碑,还有底座。汪炜告诉记者: “墓志盖在南北朝时期还不普遍,到了隋唐以后志盖相合成为定制。和本墓志同一时期的安徽亳县隋墓、山东嘉祥隋墓、西安东郊隋墓出土的墓志都是墓志志文一方、志盖一方,山西襄垣隋墓的墓志虽是两块志文,并且放在石制龟体内、龟背为墓志盖,但仍然是志文、志盖分开的,而本墓志的外形却还如同墓碑一般,这一点比较特殊。”
合肥曾用名“汝阴”
通过墓志内容可基本了解到,该墓的墓主人姓丁名护,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在陈太建年间任过汝阴县令,死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四月二十六日,享年71岁,大业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下葬在新城之东岗。
那么汝阴与合肥有何关系?汪炜回答说,合肥曾有段时间叫“汝阴”。这块墓志就是合肥地名变迁的有力证明。“合肥自秦汉置县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一直名‘合肥’。西晋灭亡以后,晋室南迁,战乱不休。南朝刘宋**期间,在今合肥地区设南汝阴郡,因在原汝阴郡之南故名。该郡下辖五县,其中郡*就设在合肥,并更名为汝阴县。《宋书》中说南汝阴太守汝阴令‘所*即二汉、晋合肥县’。可见,此时合肥开始叫汝阴。此后,合肥地区虽然时属南方**,时属北方**,但名字仍为汝阴。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直至隋一统**,开皇元年(581年)在合肥地区设庐州,并将州*所在地去‘汝阴’之名,恢复旧称‘合肥 ‘。至此,合肥又恢复原有的名称直到现在。同时别称‘庐州’也在此时出现。”而根据墓志内容和相关史料分析,丁护便是南朝时期合肥县令。
汪炜说,虽然丁护此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这方墓志所提供的内容弥补了历史的漏洞,也填补了史书和地方志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