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曲种活化石 端鼓

2011-10-24来源 : 互联网

1993年6月始,参加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曲艺志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凭民间文艺爱好者提供的一条模糊线索,挖掘出了一个濒临绝迹的县、市、省、的史料上均无记载、甚至在全国性的戏曲、曲艺辞书上也查无踪迹的曲艺曲种——端鼓。经过数年的工作,终于为安徽省曲艺志添加了相当珍贵的艺术资料。

端鼓,是一个流传在皖、苏两省河域(据老艺人讲,也曾流传在南方各省)间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用鼓——端鼓而起名为端鼓。端鼓的产生、形式、内容以及延续的方法,均为其他我们所知的曲艺曲种有着根本的区别,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如不重新加以开发、整理、改革的话,它的命运也许只会是**灭绝。

由于情况的特殊,我至目前为止,只能找到两位仍操此业的艺人。所有的原始资料,也均从他们口中询得。但也算有了较为清晰的、完整的东西(包括唱腔、图片等)。

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性的存在形式而难以详考。据传,当年唐王李隆基因未能保住西海小龙王的性命而被告至阴府,阎王因唐王寿限未到只好命小鬼将其阴魂捉拿到地府,并领他浏览了十层地狱,使唐王知道了除自己之外,世上尚有无数屈死的冤魂。*后,放唐王还阳时,阎王嘱其还阳后一定要举办“水陆大会”,超度无主的冤魂。唐王还阳后,举办了盛大的水陆大会,超度冤魂。此间,诞生“端鼓”这种演唱形式。由于端鼓在水陆大会上的*特表现(场面大,演出时间长,故事性强,有较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博唐王欢悦,从而御准端鼓在今后“**黎民照样行!”正是在此后民间举办的祭典活动中,端鼓才得流传下来。

另,稍可以资为据的是,《唐王游地府》作为一个长篇书目,是端鼓演唱中的当家节目,凡学端鼓者必习《唐王游地府》,凡举办大型祭典时,必唱《唐王游地府》,其间似存在着某种联系。

端鼓艺人的产生,和其他曲艺曲种艺人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区别。多为家传,极少师授。*根本的一个规律就是,学端鼓的艺人都有**相似的遭遇,即幼时曾得过一场较难*愈的大病,在求医无方的情况下,到庙里拜神求仙,并许愿病愈后学唱端鼓。而其他无此遭遇的人是不学此艺的。这里就包含着没有冤死而愿为超度其他冤魂尽力的意思。这种延续规律,至今没谈。

端鼓演唱的场面,不似其它曲艺曲种。必须在由艺人自己制作的各种神怪故事、殿堂庙宇、福、禄、寿、禧等剪纸作品布置的背景下演出,以形成一种*特的气氛。

端鼓的演唱形式近乎于戏剧,即以唱为主,兼有角色扮演。但又不似戏剧中具备完整的程式及生、旦、净、末等行当。只是在演唱时,艺人进入角色,进行情节表演。此种表演,又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种情况。小型演唱时,仅两三个艺人,他们每人都是身兼数角,你方唱罢我登场。下场者则司鼓伴奏,如此往返。规模较大时,则有七八个至十二个艺人参加演唱,其中三四人专司击鼓伴奏,余下则各扮固定角色上场演唱,**变更。

角色的装扮比较简单。服饰上与普通百姓无甚区别(但也仅限于旧时的百姓服装),只是角色若是男的,则头戴绘有此角色的人物脸谱之纸冠,以示该人*的即是此人物。若角色是女性,艺人头上或缠巾、或着假辫,以示区别。

端鼓的演唱一旦开始,则不得停止,昼夜不息。小型的一唱一两天,大型的则通宵达旦至五六日之多。哪怕夜深无人观看,在主家派人的陪下照唱不误。以此来看,端鼓是民间祭典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娱乐形式。

端鼓的演唱规模及形式,主要是依举办祭典的家族的财势而定,家贫户寡者,至少请两三个艺人去演唱。这种三五个演唱的形式比较简单,艺人在演唱时无须化妆,只要将书目中的角色用男音、女音区分清楚就行,时间也不长,仅一两天左右。而家丰户大者举办祭典,请的端鼓艺人就多了。但其总人数也不超过十二人。即:端鼓演唱,人数限在二—十二人内。大型的端鼓演唱,要求与形式都较严格和复杂,演唱时,有扮装上戏、角色定位的艺人,在五六天的时间内将拿手的长篇曲目全部都演唱完毕。

端鼓艺人的出演统统是被动的,即不请不演。其酬劳亦由举办祭典活动的人家给付,不作计较。甚至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由于举办祭典活动的人家太穷,端鼓艺人不但要免费为其演唱,还要倒贴*,帮助主要把祭典办下去。故而,端鼓及端鼓艺人的存在,似因为民间举办祭典的需要而存在,而不因艺术和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所以,端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来讲,直至如今,其面貌还保持着原始的形态,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