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祠楹联释读

2011-11-02来源 : 互联网

                                                               汪氏宗祠楹联释读

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全国生态**县,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境内古建筑众多,特

别是祠堂遍布各地,且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容反映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的楹联,各具风格

,形成一种*特的楹联文化。其中算得上典型代表的是汪氏宗祠。汪氏宗祠位于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是

当年红军***立第二师司令部所在地,是****文物保护单位,其内几幅楹联,用词古朴,对仗工整

,尤其是内容****、耐人寻味,细加考证,它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姓氏演变故事。

一、耐人寻味的楹联

汪氏宗祠楹联共8付,*长的一幅66字,*短的14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5幅。

1、中厅前檐明柱楹联:

胜地得双峰  山外有天  天外有山  万道灵光归俎豆

壮猷开万叶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一堂和气集冠裳

这幅对联,不仅词工句丽,而且气势磅礴。据该族汪老介绍,该祠背倚双峰寨,面朝飞旗寨,堂号“壮猷

”, “俎”和“豆”都是过去的盛器,占胜地,得双峰,进而希冀“万道灵光”归其“俎、豆”,“山

外有山,天外有天”言广大之极,“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寓绵延不绝,有吸天地之灵气,惠及后世万代

子孙之意,而其对仗之工整,语气之豪迈,愿望之美好,令人回味无穷。

2、中厅正堂柱联:

德意外无修为  苟性天未经砥砺濯磨  焉能算读书种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岳西汪氏宗祠所属汪氏本来是姓汪,祖居于江西,正是由于明时避方孝孺之难而改姓

,后由于家族迁徙,来到今天的岳西,因岁月的变迁,许多的汪姓后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姓氏,要再改回

去,也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这样,第三联上联的“不失方家举止”就名正言顺了。那么出现频率*高的

“壮猷”和“正学”又作何解释呢?多方查证后,原来它是方家用得*多的堂号之一,来源是周宣王时,

有大臣方叔,曾亲率兵车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伐猃狁有功。所以《诗经·小雅·采芑》有句:“方叔

元老,克壮其犹(猷)”。壮猷,宏大的谋划或功绩。据此,后世方姓就将壮猷堂作为自己祠堂的堂号。

至于 “正学”, 按照《潜阳方汪氏序》记载,很可能代指明代大儒方孝孺,查明史关于方孝儒的记载②

如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洪武十五年……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

之。杀孝孺,**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

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

右授笔札,曰:“诏**,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

怒,命磔诸市。

仔细阅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第二段中蜀献王将方孝孺读书的地方称之为“正学”,四联和五联的“

正学”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就是方孝孺的别号。同时,燕王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

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这个姚广孝也是个有名的

人物,还有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道衍”。)其用意当在于笼络**文人之心,而第二幅楹联说的“读

书种子”的疑团不解自开,“读书种子”原来是暗指方孝孺。综合这段历史和方汪氏家谱记载,这里姓汪

的人原来姓方得到有力的证实。

我们弄清方汪二姓演变的来龙去脉后,再来看看这些楹联,**联:“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

道灵光归俎豆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团和气集冠裳”。意思即是方姓后人要始终不忘祖宗根本,

希寄“壮猷开万叶”,表达了整个家族渊源流长,一脉相承,永远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并且结尾用“一

团和气集冠裳”点出家族的发展离不开和睦相处,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而其余几幅

楹联也是耐人寻味,第二联期望子孙要“伦常中有事业”,人生应以事业为重,要“砥砺濯磨”,历经磨

练修身养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质,达到“光明磊落”的境界。后四幅楹联巧妙地点出其族之渊源所在,

不论怎样辗转迁徙,不论历经多少沧桑,要始终“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这无疑是告诫后世子孙,无

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下,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本,永远是方氏的后裔,其举实在让人敬佩。还有对

子孙怎样做人的谆谆教导,第三联说“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第四联说“敬宗谊敦雍睦

”,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礼、义、仁、孝”的美德在这里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同时,第四、第五联的“

正学”“壮猷”之说,暗合方孝孺和方叔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方氏的骄傲,也是后世族人学习的榜样,

寥寥数语用心良苦,且浑然天成,无丝毫之牵强,实在难得,不得不令人叫绝。

3、后神堂门柱楹联:

矩矱仰先型  步亦步趋亦趋  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

伦常期后嗣  亲其亲长其长  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

大意是其族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循先祖的规范,讲求纲常伦理,要时刻牢记先圣教诲。方家,是大方之家

的简称,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

专长的人。但从另一面来说,“不失方家举止”,是否“方”有暗指?
内容摘要: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城北3公里处的红军***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原为汪氏宗祠,是****文物保护

单位,其内几幅楹联****,隐藏着方汪二姓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通过询问汪氏后裔及查阅汪氏

家谱和其它资料,我们发现:岳西汪氏宗祠所辖汪氏本姓方,他们*早发源于河南,祖居江西鄱阳,由于

明代方孝孺“株连十族”之祸,后历经迁徙,为避难而改姓(方)为汪,*后来到岳西定居,方孝孺是其族

的骄傲。在楹联里,以“读书种子”,“正学”(方孝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

”,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等暗示方孝孺,将他称为“吾族完人”,这是对方孝孺忠贞不屈品格的充分

肯定,同时,也有其族对后代殷切的期望和谆谆的教诲,其心良苦,其愿可嘉。

4、后大厅前檐内柱楹联:

矩矱溯高曾父正学武壮猷经生循吏世着声称读儒林名宦诸篇垂  裕莫忘行祖德

春秋隆享祀荐裳衣设时食收族敬宗谊敦雍睦念木本水源所自缵  承恪尽后人心

5、古戏楼楹联:

鼓舞如传正学事

弦歌宜唱壮猷章

这两幅对联大意都是告诫后代——要不忘祖训,继承优良品德,发扬光大。令人好奇的是都出现了“壮猷

”和“正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和这座祠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二、释楹联解惑

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询问在这里看管祠堂的汪老。汪老说:“我族是真姓方,假姓汪,其实我们这一族

是方孝儒的后代,祖辈为避其灭族之祸,辗转流落到此。”

于是,我们多方走访,查阅了这个祠堂所属汪氏族谱,其《潜阳方汪氏序》①(岳西1936年始建县,此前

,汪氏宗祠所在地属潜阳,即今邻近的潜山县)中有如下记载:

明永乐时靖难师兴,有族祖讳孝儒字希古谥正学者,抗节被祸,连染族人,此时罹(lí,遇上灾难)而更姓

者甚伙(huǒ,多的意思),我鄱邑(今江西省境内)亿三公下一支遂更方而为汪氏,盖亦先人避难图存之意

也。迨(dài,等到)其后弛禁旌忠族人之在鄱阳邑者多已复姓,惟吾试元公先由鄱而迁皖北桐城,至启孟

公复自桐而迁潜阳,当明季乱离之后 图四 对联五

国朝建极之初,屡经播迁,未及复姓,且其时田卢交易、坟墓碑记、婚聚往来,与夫考试籍贯一切有丽于

文卷者,俱已记载汪氏,后之子孙探本溯源,非无复姓之念,奈限于事势,有所不能。-------皇清咸丰

二年岁在壬子季夏月谷旦

这是《潜阳方汪氏序》里中间的一段原文,(注:文中标点乃笔者后加,如有不妥,尚请见谅。)大概的

意思是: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而方氏先祖方孝孺为保持名节,宁死

不屈,对抗燕王,从而获罪并殃及族人,这时候,方姓为躲避灾难,改换姓氏的很多,我们江西鄱阳的亿

三公一支姓方的就改姓汪,原是为了逃避灾难从而生存下去,等到后来朝廷禁令解除,在江西鄱阳的大部

分都已恢复了方姓,只有我们试元公这一支先是由江西鄱阳迁移到安徽的桐城,到了启孟公又从桐城搬到

潜阳(有一部分在今天的岳西,如这里的汪氏宗祠周围的汪姓百姓),这已是明朝动乱之后的事情了。

大清国建立之初,多次的搬迁,没有来得及恢复姓氏,而且那时田地房屋、坟墓上的碑记、婚嫁往来,以

及考试的籍贯等,所有有文字记载的,都是姓汪,后世子孙追本求源,不是没有恢复方姓的想法,奈何受

到事实和形势的限制,已经不可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岳西汪氏宗祠所属汪氏本来是姓汪,祖居于江西,正是由于明时避方孝孺之难而改姓

,后由于家族迁徙,来到今天的岳西,因岁月的变迁,许多的汪姓后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姓氏,要再改回

去,也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这样,第三联上联的“不失方家举止”就名正言顺了。那么出现频率*高的

“壮猷”和“正学”又作何解释呢?多方查证后,原来它是方家用得*多的堂号之一,来源是周宣王时,

有大臣方叔,曾亲率兵车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伐猃狁有功。所以《诗经·小雅·采芑》有句:“方叔

元老,克壮其犹(猷)”。壮猷,宏大的谋划或功绩。据此,后世方姓就将壮猷堂作为自己祠堂的堂号。

至于 “正学”, 按照《潜阳方汪氏序》记载,很可能代指明代大儒方孝孺,查明史关于方孝儒的记载②

如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洪武十五年……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

之。杀孝孺,**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

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

右授笔札,曰:“诏**,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

怒,命磔诸市。

仔细阅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第二段中蜀献王将方孝孺读书的地方称之为“正学”,四联和五联的“

正学”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就是方孝孺的别号。同时,燕王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

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这个姚广孝也是个有名的

人物,还有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道衍”。)其用意当在于笼络**文人之心,而第二幅楹联说的“读

书种子”的疑团不解自开,“读书种子”原来是暗指方孝孺。综合这段历史和方汪氏家谱记载,这里姓汪

的人原来姓方得到有力的证实。

我们弄清方汪二姓演变的来龙去脉后,再来看看这些楹联,**联:“胜地得双峰山外有天天外有山,万

道灵光归俎豆壮猷开万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一团和气集冠裳”。意思即是方姓后人要始终不忘祖宗根本,

希寄“壮猷开万叶”,表达了整个家族渊源流长,一脉相承,永远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并且结尾用“一

团和气集冠裳”点出家族的发展离不开和睦相处,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而其余几幅

楹联也是耐人寻味,第二联期望子孙要“伦常中有事业”,人生应以事业为重,要“砥砺濯磨”,历经磨

练修身养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质,达到“光明磊落”的境界。后四幅楹联巧妙地点出其族之渊源所在,

不论怎样辗转迁徙,不论历经多少沧桑,要始终“进退周旋不失方家举止”,这无疑是告诫后世子孙,无

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下,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本,永远是方氏的后裔,其举实在让人敬佩。还有对

子孙怎样做人的谆谆教导,第三联说“亲其亲长其长孝悌仁让毋忘圣谕叮咛”,第四联说“敬宗谊敦雍睦

”,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礼、义、仁、孝”的美德在这里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同时,第四、第五联的“

正学”“壮猷”之说,暗合方孝孺和方叔二人,一文一武,都是方氏的骄傲,也是后世族人学习的榜样,

寥寥数语用心良苦,且浑然天成,无丝毫之牵强,实在难得,不得不令人叫绝。

一座小小的宗祠,几幅短短的楹联,细细揣摩,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东西,炼字精准,用词贴切,对仗工

整,楹联内容因地而就,因史而成,其间,还有那方汪家族对后代的深切祈望。同时,透过这些楹联,我

们还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弄清了方汪二姓之间的历史渊源,而窥民间姓氏文化之冰山一角。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